诗歌是一种想象世界的方式。诗人的文字风格或许不同,或肆意汪洋或细腻柔婉,但实际上无不是现实经验的文字表达。2006年第3期的《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邹贤尧的《现实介入与底层书写——先锋诗歌的另一面》。文章另辟蹊径,以“中间代”、“下半身”以及“80后写作”为对象,透过另类、反叛的文本特征,着重挖掘了这些创作当中呈现苦难、关怀底层的一面。这不仅把“底层经验”诗歌的时间限度进一步向前推移,而且也拓展了研究者的观察视野。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丰富了我们对于具有“先锋”色彩的诗歌的理解。
总体来看,“底层经验”诗歌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们出于对现实情状的真切关注,他们的文本叙述中体现了许多社会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且这些诗人通过其创作,以极为赤诚而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赢得了读者和批评界的关注与尊重。联系小说等其他文类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那种把“底层经验”诗歌同“左翼”传统乃至现实主义潮流的再次博兴相联系起来的看法也是具备一定说服力的。而另一方面,对比新诗发轫时期体现旧社会引车卖浆者之流的诗歌来看,当前的“底层经验”诗歌不仅以一种更为深沉的悲悯摆脱了过去把苦难的根源和性质简单化的意识形态视角,当面对当下更为复杂、矛盾与暖昧并存的经验世界时,“底层经验”诗歌在内蕴上还呈现出一种命运感和戏剧性的特点。这又显示了诗歌在前进过程当中,经过现代主义洗礼之后所收获的有益积累。这也就更促使我们从美学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从诗歌本体的角度去思考诗歌的想象和书写问题。概括起来说,学界的争论和思辩主要是围绕以上这两点而展开的。
其实,无论是力挺“底层经验”诗歌表现出来的“新人文倾向”,还是责难当前诗歌生态的“中产阶级化”,于整个诗坛而言都难免以偏概全。这一事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多元分化的诗歌格局,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特征的继续。这使得我们难以用一种尺度、一个视角来整合当前的诗歌写作。以史的眼光来看,无论是缺憾还是经验,都必将转化为诗歌与时代的宝贵财富。现代汉语诗歌的历史已经绵延百年,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诗人们用自己的胸怀和才能,以艺术的方式来包容生存之维,而新世纪这种千帆竞发的局面使我们看到了诗歌前进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尽管不同意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和辩驳,但是这种分歧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诗人和批评家、显示了知识界对于国家情势和诗歌现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也有理由对民族的未来和诗歌的明天报以美好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