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市场化时代的阅读与审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15814
  • 作      者:
    冯雷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这套“社会转型期新世纪文学研究”丛书,就是着力从文学研究人手进入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新世纪社会思潮的理论解读与系统阐释。本套丛书紧扣社会转型与现代性求索这一历史语境,突出文学与社会改革、文学与自身传统、文学与世界视野这些关节点,展现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生态,也为今后“经典化”的研究提供材料与支撑。
展开
作者简介
  冯雷,1981年生于山西太原,文学博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教于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转型期新世纪文学研究丛书:市场化时代的阅读与审美》紧扣社会转型与现代性求索这一历史语境,突出文学与社会改革、文学与自身传统、文学与世界视野这些关节点,能把现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生态,也为今后“经典化”的研究提供材料与支撑。
展开
精彩书摘
  诗歌是一种想象世界的方式。诗人的文字风格或许不同,或肆意汪洋或细腻柔婉,但实际上无不是现实经验的文字表达。2006年第3期的《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邹贤尧的《现实介入与底层书写——先锋诗歌的另一面》。文章另辟蹊径,以“中间代”、“下半身”以及“80后写作”为对象,透过另类、反叛的文本特征,着重挖掘了这些创作当中呈现苦难、关怀底层的一面。这不仅把“底层经验”诗歌的时间限度进一步向前推移,而且也拓展了研究者的观察视野。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丰富了我们对于具有“先锋”色彩的诗歌的理解。
  总体来看,“底层经验”诗歌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们出于对现实情状的真切关注,他们的文本叙述中体现了许多社会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且这些诗人通过其创作,以极为赤诚而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赢得了读者和批评界的关注与尊重。联系小说等其他文类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那种把“底层经验”诗歌同“左翼”传统乃至现实主义潮流的再次博兴相联系起来的看法也是具备一定说服力的。而另一方面,对比新诗发轫时期体现旧社会引车卖浆者之流的诗歌来看,当前的“底层经验”诗歌不仅以一种更为深沉的悲悯摆脱了过去把苦难的根源和性质简单化的意识形态视角,当面对当下更为复杂、矛盾与暖昧并存的经验世界时,“底层经验”诗歌在内蕴上还呈现出一种命运感和戏剧性的特点。这又显示了诗歌在前进过程当中,经过现代主义洗礼之后所收获的有益积累。这也就更促使我们从美学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从诗歌本体的角度去思考诗歌的想象和书写问题。概括起来说,学界的争论和思辩主要是围绕以上这两点而展开的。
  其实,无论是力挺“底层经验”诗歌表现出来的“新人文倾向”,还是责难当前诗歌生态的“中产阶级化”,于整个诗坛而言都难免以偏概全。这一事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多元分化的诗歌格局,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特征的继续。这使得我们难以用一种尺度、一个视角来整合当前的诗歌写作。以史的眼光来看,无论是缺憾还是经验,都必将转化为诗歌与时代的宝贵财富。现代汉语诗歌的历史已经绵延百年,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诗人们用自己的胸怀和才能,以艺术的方式来包容生存之维,而新世纪这种千帆竞发的局面使我们看到了诗歌前进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尽管不同意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和辩驳,但是这种分歧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诗人和批评家、显示了知识界对于国家情势和诗歌现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也有理由对民族的未来和诗歌的明天报以美好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心。
  ……
展开
目录
市场化时代的想象和表达
游弋在记忆之中的蓝色彷徨——评苏兰朵的《碎碎念》
隐匿的洁白:诗与诗人的姿态——以杜红的诗为例
凝重的延宕——论奔雷的诗
喧哗年代的行吟歌唱——论汤松波的诗
血性写作中的对立和破碎——论李轻松的诗
“闪烁如青铜”——读谢长安的诗
涩重的朝圣——读谢长安的《青铜调》
“我的灵魂是蓄满墨水的瓶子”——论徐俊国的诗
羽化的灵魂——浅论海叶的散文诗
面向问题的梳理与开掘
民间生活的精神梦游者——论黑陶的散文
电影《白鹿原》的五个关键词
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
改革时代的卑微抒情——从邰筐的诗歌说起
“佳期已过”的记录与慨叹——论王夫刚的诗
丰富的“笔记”与自由的“阐释”——评张立群《阐释的笔记》
热情与冷静——底层经验与诗歌写作研究综述
“新诗”终结论——隔膜与误读
汉字“繁”、“简”之争的文化考辨
穿行在历史与现代之间
先锋:在坍塌中重建——梁小斌忏悔的意义与启示
“后革命”视域下的新世纪革命叙事
“告而难别”的革命情结:重评刘索拉
现代公共秩序的想象与认同——关于张平的小说
大山深沟的风格——论葛水平小说的地域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
谈文学史的写作特性——以《中国当代新诗史》大陆诗歌部分的修订为例
电影奇观化的文化逻辑与本土批判
论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
虚妄边缘的期待和寻求
重新树立诗歌的知识地位——新世纪十年诗歌印象
未及深化的三重呈现
从诗歌的本体追求看“底层经验”写作
我们还需要一部什么样的文学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