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8602
  • 作      者:
    王艳荣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艳荣,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现任教于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文艺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曾先后荣获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迥然于80年代的风貌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在这转型期间,1993年成为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通过对1993年前后文学与文化现象的研究,发现1993年于中国文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其中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多样性的文化开始得到彰显,三种文化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1993年文学的转型与突变,影响和奠定了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的文学格局。1993年,对于它之前和之后的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一个分水岭和界碑石,划开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格局。
展开
精彩书评
  对“1993年”进行年度研究,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选题。一定程度上,许多人都是从1993年进入“九十年代文学”的。文章选择的几个点也很重要,基本概括了当年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和知识界动向,是一种整体性把握。
  ——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
  
  选择1993年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学界与文化界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作品,来审视90年代中国文学的转型与突变,这一独特视角,叙述了当代中国文学转型与突变的一个横断面,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学内在变革的动力机制,给出了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生动图谱。
  ——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批作品在当时之所以引起巨大轰动,是与那个年代特定的意识形态取向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要对造成国家民族几十年灾难的政治罪魁给予最深刻的揭露批判;另一方面,要重新确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那些曾经被改造打击的对象——知识分子,比如“班主任”张俊石等——重新成了启蒙者。知识分子们在“文革政治”结束后,似乎又找到了世纪之初新文化运动时的良好感觉,他们成了民众的启蒙者,成了社会的代言者,成了新文化的创造者,也成了掌握话语权的人。整个80年代基本上由知识分子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潮流,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与学院中的知识分子,成了思想文化的主要言说者与阐释者,理性精神充盈在他们心中。
  80年代的历史以政治性的面貌终结,是知识分子所始料未及的。新时期以来的思想文化启蒙与西学浪潮,还未形成大观就已经被迫终止,深深的历史挫败感弥漫在知识界。“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姿态再也没有优越可言……进人90年代之后,知识分子的自我期待已经降到了百年来的最低点,历史断裂造成的精神裂变使这一群体猝不及防。”①此前,知识分子的人世情怀与忧患意识,让他们以“舍我其谁”的启蒙姿态投入到一种自以为是的集体诉求之中。然而,国家政治与书生意气毕竟不总是在一个层面上,当国家意志以无可置疑的强势占据话语权时,书生意气必然被搁置。在一种不无悲壮的历史回声中,他们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收拾起张皇失措的旗帜,后退几十里安营扎寨,以期“找到相对安全的学术空间,借以展开自己的思考”。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本书的意义
二 1993年的文学地图
三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大背景与小语境:经济与文化的艰难转型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变化
一 邓小平南巡与中国经济转型
二 知识分子的新“身份”
三 学界的转型:从思想到学术——以《学人》为例
第二节 文学与文化的“新状态”
一 刊物的改版与出版界的创新
二 新写实小说的流风遗韵

第二章 知识界的思想裂变
第一节 90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恐慌
第二节 集体的失语与个体的坚守
第三节 无言的结局

第三章 大众文化的勃兴
第一节 大众文化出现的历史合理性
第二节 初期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无法抵御的超级魅惑

第四章 内在之变:以陕军东征为中心
第一节 “陕军东征”的文化诉求
一 陕籍作家的文化心态
二 超越传统的精神期许
第二节 贾平凹:在传统与现代间彷徨裂变
一 贾平凹的文学世界
二 《废都》的精神追求
第三节 陈忠实:文化拯救的虚妄
一 充满文化矛盾的乡土中国
二 犹疑不定的经典

第五章 整体性的破解:多元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刘恒的“白日梦”与刘震云的“故乡”画卷
一 刘恒《苍河白日梦》:启蒙者的现代性焦虑
二 刘震云:“故乡”叙事的“政治”
第二节 先锋作家的集体“哗变”
一 残酷美学的终结
二 传统资源的幽灵
第三节 何处是乡关——王安忆的“虚构”与香港的情爱
一 心灵世界的纪实
……

第六章 游戏或自由:杂语纷呈的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1993年文坛大事
附录2 《学人》第1-15辑总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