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难,转型之难,谁能读懂中国?国际视角,关注中国,他们读懂了多少?负面批评、戒备心理、围堵行为,是否必然与大国崛起相伴?如何才能读懂中国?
白岩松推荐
作为前行变革中的中国,读懂自己并不容易,有时更需要聆听别人的声音,哪怕这声音中有很多并不是你所熟悉或期待的。我曾经的同事李宇宏用推开一扇扇大的家门与心门的方式告诉我:她现在依然是我们的同事。
引发关于东西方教育国际大辩论的美国“虎妈”蔡美儿:
中国能成为下一个超级强国吗?
哈佛历史上累计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正义”主讲教授Michael Sandel:
如何看待东西方哲学的碰撞?
景仰司马迁的来自西方的史学家史景迁:
和中国读者谈中国历史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seph Stiglitz:
纵谈金融危机下的中美两国经济
康涅狄格州能源与环境保护局局长耶鲁大学环境法教授Daniel Esty: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会是一个最重要的国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nya Schiffrin:
中国作为一个不断强大、非常重要的国家,要逐渐习惯来自各方的批评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
反对“国进民退”和“国富民穷”,追求人民更自由、个人发展空间更大的中国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Richard Sandor:
空气和水,将成为21世纪最大宗的商品
《非理性繁荣》作者、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Robert Shillar:
美国可能因为金融危机和高失业率,走向一段非理性的悲观时期
美国学界和政界精英对中国发展的坦率看法
全景式描绘中国现状
覆盖中美合作、气候政策、金融改革、民主体制、教育民生等多个领域
展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