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启”字安突厥
隋末,唐国公李渊被派往太原做留守,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军。他深知隋朝为时不多,太原是军事重镇,自己足以据此拥兵自立,便在儿子李世民的劝说下起兵反隋,锋芒指向关中。
李渊考虑:要向关中进军,必须保证根据地太原的安全。太原南有起义军,北有突厥,如果大军南下,太原成了空城,突厥定会长驱直入。为了避免突厥的袭击而腹背受敌,就必须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于是李渊亲自给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写信求和。李渊在给可汗的信封上写了一个“启”字。“启”乃古代书信别称,一般带有下级对上级的敬意。有人提醒说,突厥人非礼仪之邦,用“启”字他未必看懂,用普通书信的“书”字就行了。李渊笑道:“逃到突厥的汉人很多,我们的礼节,他们会懂。如果我对他有轻慢之词,定会招致猜疑。”始毕可汗得信后,看到一个“启”字,得意忘形地说:“如果李渊能接受我的封号,我必当以兵马相助。”
李渊用一个“启”字,果然起了“安边”的作用。但他不能接受“封号”,他怕受制于人,将来成为可汗傀儡。他一面改易旗帜,将隋朝的赤色旗改为赤白相间的两色旗,因突厥的旗帜是白色的,用半白旗表示臣服突厥,半赤旗表示尊奉隋室,并派使者将这一妥协办法通报突厥。接着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去请求援兵,并暗中嘱咐:“胡骑进入中原地带,实是百姓的一大祸害。我们只要他们的马,可暂借此壮大我们的声势,士兵不要太多,有几百人就足够了。”李渊与突厥通好,名义上请求援兵,实际上是安定边境,并牵制向突厥称臣、仰仗突厥支持经常骚扰太原的叛军刘武周。以减少腹背受敌的危险。
接着,李渊又致信瓦岗寨李密,推举李密为起义军盟主,让他安心去抵挡洛阳的隋朝援兵,他好全力以赴西征,终于拿下霍邑(今山西霍州)。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隋朝首都大兴。
义臣物谜示归唐
隋代有个杨义臣,官拜陕州刺史。他与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十分友好,结为金兰之交。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土崩瓦解之时。起兵取长安,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次年杨侑让位,李渊建立了唐朝。第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杀死炀帝,立秦王杨浩,自为丞相。此时,杨义臣看到唐的统治地位逐渐稳固,宇文化及的行径必然遭到清算,连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也可能被连累而遭灭门之灾。为了避免宇文士及遭受杀身之祸,杨义臣打发家人杨芳送去一个瓦罐。宇文士及打开瓦罐的封口一看,里面有两粒枣子和一只糖制的乌龟。宇文士及一想,立即理解:这是杨大哥劝我“早早归唐”(物谜“枣枣龟糖”的谐音),好避免灾祸。我应当给他一个回音,表示遵命照办,以免他为我操心。但为了防止万一,宇文士及话不敢直说,也用物谜隐意。他捧出一个盒子,里面藏一纸鹅,鹅颈上挂一小渔网,网上竖着一个“命”字的算命先生的招牌。盖好盒盖,交给杨芳带回。杨义臣打开盒子一看,想了会儿,笑道:“这下我放心了。”原来“鹅颈”、“罾命”与“我谨遵命”谐音。“颈”音jing,与“谨”近音,“罾”音zeng,与“遵”近音,渔网也。
武墅拆字破密信
唐代,武则天称帝,并自制“墨”字(音义同“照”)以为己名。武氏称帝,朝中有不少人反对。徐敬业等人在扬州起兵时,中书舍人裴炎决定做内应,他给徐敬业写了一封密信。结果被人告发,书信被查获,但信上只有“青鹅”二字。审理此案时,无人识得密信是何含意。最后,由武则天亲自审理,她看罢密信悟出其中意思是“十二月我自与”,认定这是一封互通起事日期的密信。其实裴炎用的是拆字法:“青”者,拆开为“十二月”也;繁体字“鹅”可拆为“我自与”三字,意即“我自当参与其事也”。武则天破了密信,当然不放过他们,于是下令斩了裴炎,派兵打败了徐敬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