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告诉我们细君公主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用简短精练的词汇描述了异域生活的不便,“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则诉尽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表达了想要重回故乡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当时的乌孙生活状况的第一手史料。不同于中原腹地,乌孙人在穹庐中居住,用毛毡做墙壁,吃的主要是肉食,喝的主要是奶酪。在江南扬州长大的细君公主当然难以接受,这种生活上的不便又加重了她怀念家乡的愁苦。
那时的乌孙国相当于今天从甘肃西北到新疆一带,远离中原,气候和地理都是汉朝人所不熟悉的。乌孙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所以细君公主在这首诗中描述的以穹庐为屋,以肉酪为食的情况具有可靠的真实性。
《悲愁黝不仅文采出众,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在后世广为传诵,人们把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收入汉诗,称为“绝调”,它的作者刘细君也因此在文坛和史学上享有较高评价,它后来被收入《汉书》。汉朝的诗歌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刘细君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沦为政治的牺牲品,作品却与政治没有丝毫关系,对周边事物平铺直抒,却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真情厚意和纷繁复杂的感情世界。汉赋讲究言志,但刘细君的作品却走“诗缘情”的小清新,为当时被政论主导的诗坛增添了清新空气。
古代有很多涉及和亲题材的边塞诗,唐代的杜审言在《送高郎中北使》中描写了和亲使者:“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拜手落花春。”当然,也有很多人从各种角度肯定奉和和亲政策,崔日用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中写道“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苏颞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说“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杜审言在另外一首《送和西蕃使》中还用“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对和亲政策以充分肯定。细君公主的《悲愁歌》是难得的以第一人称描写公主和亲生活的佳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