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我在那里讲一点课,算是教员。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一九四二年开始整风,文艺工作者纷纷下乡,各奔东西,我们就分别了。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敌人的公路如网,碉堡如林,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或者吃厌了山沟里的糠糠菜菜,向往那里的鲜鱼大米吧。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牛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三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我的生活也一直动荡不安。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