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雨欲来:重绘辛亥革命历史地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71403
  • 作      者:
    郭钦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1)2011年第一部从地理的视角看辛亥革命的书。全书以城市为地标,凸显辛亥年不同城市对于辛亥革命的不同反应,揭示不同地域的政治舆情与社会心态。
    (2)揭秘辛亥革命台前幕后的更多趣闻:谁救了险被砍头的袁世凯?黄兴背后的传奇女人是谁?孙中山为何瞧不上陈炯明?谁是辛亥革命前敢同中央叫板的总督?蒋介石为何要杀陶成章?徐锡麟为何始终不肯加入同盟会?秋瑾之死是当时的一起“冤案”吗?章太炎为何嚷嚷“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民国的“产房”在哪儿?孙中山为何说“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个中精彩尽在《风雨欲来》。
    (3)辛亥,一段比三国更精彩的历史,知名辛亥革命史研究学者风趣解读更有味儿。
展开
作者简介
    郭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历史学会、湖南省辛亥革命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晚清民国史,湖南地方史和湖湘文化。已出版的独著、编著、参著的著作主要有《湖南通鉴》、《历史黑洞》、《血肉长城》、《大结局》、《历代寓湘人物传略》、《湖南女杰传略》、《湖湘文化通论》、《和谐中国》等约100余万字,在《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求索》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一座城市见证一段历史。
    1911,清王朝最后一个辛亥年,小人物掀起了大革命。
    这一年,革命在中华大地上演,北京、广州、成都、武汉、长沙、杭州、上海、南京等八座城市由此成为见证伟大革命的历史地标。
    回到辛亥革命现场,讲述那一年的那些事儿:慈禧被历史抛弃的无奈,袁世凯的侥幸逃生,民国大汉奸汪精卫当年的英雄豪气,刘道一、林觉民、吴樾等革命志士的慷慨赴义,徐锡麟为何始终不愿加入同盟会,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为何说“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全景反映辛亥后中华大地风雨欲来之势,重绘辛亥革命的历史地图。
展开
精彩书评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革命军》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怨苦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道之不合方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辛亥革命的结果,推翻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宣布成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次革命引起了全国的民主革命精神的高涨,为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打开了道路。
    ——朱德《辛亥革命回忆》
展开
精彩书摘
    1908年11月,光绪、慈禧先后病逝,3岁的宣统临朝,26岁的载沣摄政,他面对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南方革命党不断的反清起义。
    自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联合国内外各反清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后,革命的策略是先在西南边地起义,然后兵出长江流域,会师后再北伐北京,推翻清政府。
    因此,1907—1908年同盟会发动了频繁的武装起义。这两年间,光在粤桂滇边境就发动了六次起义,但是西南边地的起义全部失败了。1908年9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被查封,革命形势的险恶使一部分成员情绪十分沮丧。失败令人痛心,失败带来了烦恼,失败令人愤激,失败也令人悲观!
    保皇派领袖梁启超趁机撰文批评孙中山、黄兴等人只会写写文章,却并不上战场,是“徒驱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的“远距离革命家”,借机打击革命派。
    此时,同盟会内又发生了以章太炎、陶成章为首的大规模的“倒孙运动”,想取消孙中山的总理职务。
    保皇党的冷嘲热讽,革命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同盟会会员的悲观失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一些革命党人又重拾起简便易行的暗杀来。在这种情形下,热血青年汪精卫也投入其中,决定牺牲个人,搏浪一击,为死难的同志招魂,以鼓舞士气唤醒民众。
    暗杀,属于暴力革命范畴,作为同盟会武装斗争的辅助手段,这是革命初期阶段惯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传统印象中,暴力暗杀是恐怖行为,是草莽武夫之作为;而辛亥年间的烈士,绝大多数出身富家,并且多数为海外留学归来优秀专才,是一些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仔细思考,便也不奇怪。
    暗杀作为对敌斗争的有效措施,成本小,收益大,杀一人,动全局,故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但这毕竟是暗地里进行的极端手段,‘事先保密,事后遮掩。但同盟会不然,其组织领导、纲领宣传等,无不将暗杀这面大旗高擎于光天化目之下,将暗杀这句口号呐喊于寰宇之间,可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宗旨明确,组织遍布。这在世界暗杀史上都是罕见的,是一道独特的、令人血热的风景。孙中山曾说,暗杀“其事成与不成,然意气所激发,不特敌人为之胆落,亦足使天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矣!”…
    1903年,黄兴组建的军国民教育会成立,规定革命“方法三种:一日鼓吹,二日起义,三日暗杀”,而且组织了暗杀团,黄兴也是其成员。文质彬彬的蔡元培同样认为“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二是暗杀”。1904年秋他和陶成章在龚保铨的暗杀团的基础上组建了光复会,可见光复会本就是一个暗杀团体。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执行部还设有暗杀科。在东京同盟会本部,还专设一个暗杀团,由孙中山指定方君瑛(女)负责工作,下设筹款、造药、实行机关部,吴玉章、黄复生曾参与其事。
    1905年,“北方暗杀团”支部长吴樾在《民报》增刊上发表的《暗杀时代》一文,被认为是同盟会“暗杀时代”的代表作。他说:“排满之道有二:一日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辛亥革命前10年间,鼓吹暗杀之风甚烈。革命党人较早一例暗杀,根据冯自由《革命逸史》记,应当为孙中山所组织。1900年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曾亲派史坚如等赶赴广州,组织暗杀机关以资策应。史坚如是辛亥革命前第一个使用炸弹的刺客,可惜他在炸德寿时,因技术不过硬未中目标,只将附近楼房炸塌几间,压死几人而已。
    黄兴可以说一直热心于暗杀,他十分赞赏用暗杀开路。他恐怕制造炸药者未得个中奥妙,亲自召集革命同志集合于横滨郊外,设置秘密场所进行炸弹试验。到了后期,他态度虽有所改变,不再热衷于采取牺牲个人主义行暗杀的态度,但是他心中的暗杀之火从未熄灭。他对同志认为可行的暗杀不泼冷水,反而语重心长地告诫“不患胆不大,而患心不细”。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惨痛失败,黄兴觉得“负党负友”,因此决定“一息尚存,此仇必复,断不使张(鸣岐)、李(准)等贼安枕而卧也”,并拟定了暗杀计划,成立了“东方暗杀团”。他还多次表示:“革命与暗杀二者相辅而行,其收效至丰且速。”要不是孙中山、冯自由等阻拦,他真可能去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了。
    从1900年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开始,到1912年彭家珍炸死良弼为止,由同盟会各个前身和同盟会组织成员付诸行动的暗杀,共50多起。这些暗杀行动,大多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辛亥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内容。
    同盟会中另一重要人物汪精卫起初是木赞成搞暗杀的,他认为:“革命是何等事业,乃欲刺杀一二宵小而唾手得之?直小儿之见而已。”然而1907—1908年间同盟会起义的失败,革命形势的低落,刺激了年轻的汪精卫。年少气盛,风度翩翩,有文才、有诗才、有口才的他走上了暗杀之路,决心“借炸弹之力,以为激动之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夕阳照皇城
慈禧,历史不再给她机会
“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杀不杀袁世凯
原来汉奸也英雄
皇族内阁:立宪还是专制

第二章  羊城碧血浇黄花
改写历史的会见
先南后北,还是中部开花
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
水师提督李准反正
孙中山不相信陈炯明

第三章  成都保路蜀鹃啼
铁路国有引火烧身
王人文,与中央抗争的总督
“三日不准收尸”
端方自称是汉族
尹昌衡枭首赵尔丰

第四章  武昌首义撼中国
张之洞“种豆得瓜”
一本名册掀起大革命
黄兴迟疑了
袁世凯弄权有术
好个“革命元勋”黎元洪

第五章  约盟首应唯长沙
猛回头
结义凭杯酒
抢米风潮,谁都对现状不满
焦达峰,25岁的都督
“湖南局面不能再乱!”

第六章  杭州恩怨难了
陶成章不满孙中山
始终不加入同盟会的徐锡麟
“冤案”秋瑾
革命者?刺客?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第七章  上海和议急
晚清最大的文字狱
“中部革命”
英雄举事“不问事之成败”
惜阴堂,民国的“产房”
孙中山“所带者精神而已”

第八章  南京大局难定
长江盟主赵声
程德全“竹竿挑檐瓦”
张勋“杀和尚头”
到底谁来做难题?
“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第九章  北京依旧是那个北京
袁世凯辜负孤儿寡母
无可奈何花落去
孙、黄很无奈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