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行者:一个人在战斗
一、通往革命之路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幼名帝象,后取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又号逸仙。从事革命时,曾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孙”是姓,“中山”也是姓,但“孙中山”的称号流传开来,并名垂后世。
在他童年时,同村有一个太平天国的老兵,名叫冯爽观,经常给孙中山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孙中山因此十分景仰洪秀全,和同伴们玩耍时常以“洪秀全第二”自许。
从9岁开始,孙中山被送进本村私塾读书,读的不外乎是《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他对死记硬背儒家教条有抗拒心理,几年下来,收获不大。孙中山自己回忆说:
我亦尝效村学生随口唱过四书五经者,数年以后,已忘其
大半。但念欲改革政治,必先知历史,欲明历史,必通文字,乃
取西译之四书五经历史读之,居然通矣。连读四书五经都是读英文版的,说明孙中山所受的系统教育完全是西方化的,幼年的传统教育对他没什么影响。
孙中山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西式教育,全靠他大哥孙眉。孙中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1871年,孙眉当时只有17岁,就远赴重洋到檀香山(今夏威夷)做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常常把工资的一大半都寄给家里。过了几年,孙眉又在檀香山茂宜岛承租了大片土地垦荒耕种,一举取得了成功。
1877年6月,孙眉衣锦还乡,在家待了三个月,成了亲,并在家乡招徕了一百余人同赴檀香山。那里人烟稀少,政府正在大兴垦务。孙家的环境因孙眉而得到了改善,早就想出洋见识一番的孙中山,觉得机会来了,要求随兄长一同前往檀香山,但未能如愿。
直到1879年5月,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去檀香山探亲,孙中山随之前往,这才实现了檀香山之行。从这次出洋算起,到辛亥革命共32年,孙中山待在中国的时问极为有限,合起来大约只有3年。
到了檀香山以后,孙中山被孙眉送到火奴鲁鲁的意奥兰尼书院寄宿就读。意奥兰尼书院是英国圣公会主办的一所学校,教师基本上是英国人,上课全部用英语。虽然在入学时孙中山一个英文单词都不认识,但是他劲头十足,学得很快。孙中山很喜欢西式的教育,他回忆说:
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①
在令人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孙中山学业大进,1882年7月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在毕业典礼上,夏威夷国王卡拉鸠亲自给孙中山颁奖。
除了“西学’’知识以外,意奥兰尼书院还在另外两个方面对孙中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是、民族主义。当时美国已经控制了夏威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吞并夏威夷是迟早的事,而意奥兰尼书院则是反对美国控制和吞并的急先锋。这种情形影响到了孙中山,使他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
第二是基督教。意奥兰尼书院的校长韦礼士主教想让学校的几个中国学生皈依基督教,亲自给学生讲授圣经课,还特别聘请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传教士给学生讲授基督教义。孙中山很快被吸引,如果不是孙眉反对,他可能这时候就正式入教了。
1882年秋季,孙中山进入欧瓦胡学院读书,这所美国公理会学校是夏威夷群岛的最高学府,同样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孙中山原计划在此读完书,毕业后再到美国深造,但孙眉不给他机会。他们两兄弟的矛盾越来越深,孙中山的价值观越来越西化,而孙眉骨子里奉守的是中国传统。孙中山信基督教,孙眉反对;孙中山想剪掉辫子,孙眉反对;孙中山撕掉挂在厅堂的关帝画像,孙眉大为光火。为了让孙中山远离基督教世界,学习中国的文化,孙眉让孙中山打道回府,并且分了部分财产给他,希望他回家后为家里争光。
孙眉的希望落空了,孙中山回家没几个月,就干了一件惊动乡里的大事。他和同村的陆皓东一起,把村庙北极殿的神像毁了。村民们大为愤怒,到孙中山家兴师问罪。孙中山的父母赔礼道歉,答应出钱修复神像,还把孙中山送到了香港,免得他再惹是生非。
……
展开
——丁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