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林家铺子》是充满生活气息、真实的,当时的批判只不过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做法而已。
有的调查到杭嘉湖地区集镇商业时,发现“过去,顾客有鉴于老板弄虚作假,欺骗买主,因此向商店买东西时,便要求让价、加添头。如买一定数量的布,要求给添一双鞋面布、一副沿口条或者多放几寸布,买了热水瓶、脸盆,可以要求添个玻璃杯什么的。老板也常常这样讨好顾客,兜揽生意。但是,老板给顾客的‘添头’并不是白送的,而是常常给顾客‘掼头颈’,把附送的商品的钱,暗暗地算在账上,有时甚至还特地多算一些,在向顾客收钱时又故意抹去零头,进一步讨好顾客。因此,从表面上看,是老板多给了顾客一些商品,实际上,这些商品是顾客自己出钱买的,有时出的钱还大大超过了附送的商品的价格”。今天,我们只要将当年调查过程中的曲解反正,就可以清楚地见到<林家铺子》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从报纸上发表的批判文章看,整个批判电影《林家铺子》的运动从五月二十九日开始,到七月二十七日《青海日报》上发表的一组批判文章止,历时将近两个月。而一些刊物,如文艺刊物和高校学报,由于周期关系断断续续持续到年底。为何准备了近半年时间来批判电影《林家铺子》,却在两个月大张旗鼓的批判之后,便偃旗息鼓了呢?从现有的资料还无法寻绎出其中的奥秘。或许是江青感到茅盾、夏衍不堪一击,没有多大兴趣再批下去;或许批判者都感到乏味和厌倦了,无心作这种没有对手的“战斗”;或许是江青等人已经有了更大的战斗目标,这种打“死老虎”式的斗争,已不适应他们的政治需要。但这些都是猜想和假设,不足为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