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底层立场》是中国当代最活跃的政治社会学学者于建嵘先生的最新文集,囊括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重要文章。作者从农民工和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问题入手,探讨了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村民如何自治、基层政权的困境和信访改革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以及呼唤社会真正和谐稳定的拳拳之心。
面对着中国现实的许多问题,作者认为:“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只要是合法权益,就不能以任何名义剥夺,只能是公平自愿的交换。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绝对没有以剥夺部分人哪怕是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民心工程的。”
于建嵘的学术研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前沿地带游刃有余,还得益丁-他与底层立场相关联的底层心态、底层智慧及底层边界。他用谦卑敬畏的学者良知正大光明的研究当代社会的真问题和真学术,用真诚的心灵和理性的思想感动了无数底层的百姓和政府的官员,堪称颇具现代意义的空谷足音,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
1 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
让农民工不再漂移
近一个时期以来,全社会对农民工处境给予了高度关切。人们从金融危机中大量农民工失业这一社会现象发现,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一个城市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综合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而这一切又都与目前中国农民工群体是漂移在城市与乡村的社会弱势群体有关。
这首先在于,农民工劳动在异乡,但根还在生养他们的乡村。“农民工”这个词语最为准确的揭示了这一社会群体的特征:农民的身份,工人的职业,是一个处于城乡二元社会夹缝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就像一群候鸟,每年春节后从乡村飞向城市,又赶在来年的春节前飞回家乡,大规模的、周期性的往返迂徙,形成中国独有的“春运”难题。更为严重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由于户籍等制度的障碍,他们无法摆脱农民的身份,虽然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青春、血汗甚至生命,但要想真正留在城市,摆脱“城市过客”的命运却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由于融入不了城市,农民工群体绝大部分并不放弃自己在农村拥有的土地、房产等权利,这也成为他们规避生存风险的最根本的渠道:再者,农民工的亲属、朋友关系大部分都在农村,这一关系网络成为农民工群体最为信赖的安全保障和精神归宿,城市里有风吹革动或者春节时期,他们大多千方百计的不计成本地回到农村的“家园”,即使一家数口人都在城市打工。另外,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但是乡村选举、计划生育等工作中他们并不能摆脱家多政府的管理。可见,作为一个“漂移”在城乡社会间的群体,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他们的经济资源、社会关系和政治控制都扎根在农村。
……
1 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
让农民工不再漂移
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
失业就得自己承受?
农民工养老保险为何遭冷遇?
农民工养老保险需要制度创新
何必僵化处理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难题
返乡农民工创业要量力而行
农民工返乡的社会压力和对策
农民工培训券动了谁的奶酪
剥夺穷人生存权就会同归于尽
深圳代市长“农民工”观的希望与缺憾
不是“人道关怀”,而是政府责任
2 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
城镇化要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前提
不能把土地流转当政绩
土地应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民
土地流转是农民的法定权利
……
3 村民如何自治
4 “三农”问题的关键何在
5 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出路
6 信访改革需要新思维
7 基层政权的困境
8 在底层发现政治
9 权利、良知与责任
后记
于建嵘的学术研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前沿地带游刃有余,还得益于他与底层立场相关联的底层心态、底层智慧及底层边界。
——著名学者张耀杰
他在宋庄的画室还经常接待来自各地的上访群众,并不时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老农悄悄给他放在门口几筐鲜桃和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甚至还有"上访钉子户"呆在他家不走,白吃白住,向他发泄和倾吐心中的不平之事。这其实是老百姓对他巨大的信任和奖励,而且也是他和许多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们最大的差异。他永远和底层劳动人民站在一边。
——著名出版家贺雄飞
他说:"今天中国没小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建议你不要发怒,不要去骂老百姓,不要去耀武扬威,因为一不小心你就麻烦大了。一旦骂了,有录音、有录像,他把你一上网,贴个标签,说'史上最牛某某主任',你领导一定要你下台。"
——节选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