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人生深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25263
  • 作      者:
    刘再复叙述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再复“心灵自传”首度出版 
    从山里娃到思想者 从漂流学到世界公民 
    历时八载追踪访谈,完整叙述七十年风雨人生 
    谈两次人生的风雨,精神危机与内心变易 
    谈在社科院的日子,“文革”荒唐与事后自审 
    谈返回古典、质朴,终极认知与禅的启迪力量 
    谈大国风度与中国崛起,文化未来与人类困境。 
    人格是人自身的乳汁,它取之不尽并会滋润整个曲折的人生。 
    两次人生的口述史 万里足迹的采访录 
    从武夷山到落基山,从中国学者到世界公民 
    从山里娃到思想者,从启蒙先锋到一代大师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予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传统与中国人》(与林岗合著)、《共鉴“五四”》、《红楼四书》、《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复散文诗合集》、《刘再复文论精选》、《人文十三步》、《人论二十五种》、《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吴小攀,福建安溪人,1969年12月出生。暨南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山大学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现任广州《羊城晚报》主任编辑,曾对夏志清、余光中、白先勇、洛夫、顾彬、贾平凹、陈忠实、袁伟时、罗大佑等数百位国内外文化名家进行独家专访,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业余进行相关文化研究及创作,主要编著:《黑白讲李敖》。
展开
内容介绍
    刘再复先生首次通过接受访谈的形式较为系统全面地叙述自己的人生之旅,并回答人生见闻中的种种问题。全书不但详述了其“从山里娃到思想者”的成长奋斗历程,并对其异常精彩的两次人生经历进行了动情的叙述,身世、交游、阅读、阅世、研究、感悟、内心历程、命运交织……而其间谈话所及,自日常小叙至世界大观,包括人间文明与社会建构、立身态度与知识分子天职、宗教情怀与终极认知、文学自性与历史反思、“文革”荒唐与事后自审、大国风度与中国崛起、讲述哲学与贵族精神、学者之“格”与学派之争、文化未来与人类困境等等,既有富于感情的叙述又有富于理性的思考,既温文尔雅又充满睿智,让我们在深叹其人生的传奇,为其个体生命所呈现的那一种“走向人生深处”的精彩所倾倒之时,更见识了一代大师对于人生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那一种“看空而更积极”的思想的灿烂与魅力。因此,谓此书为再复先生“生命之口述实录与心灵之传”实不为过。
展开
精彩书评
    刘再复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异数,既不能完全归入文学界,也不能完全归入学术界——他曾经以感性和理性融和的散文体记录一个时代的特殊风貌,也曾掀起新时期文学反思的浪潮;他曾经身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这样的“高位”,也曾一度跌入风云突变的危难境地;他曾经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殿堂里的首位中国嘉宾,也是游走于欧美港台四海为家的漂泊者。
    刘再复是当代中国社会变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文化标本,他是上一个世纪后半叶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身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但心却在潮流之外,虽然也当过弄潮儿,但大体上是超越潮流的冷观者与思想者。他有关爱,但不是急功近利的救世情结,而是独立思考的终极关怀。
    ——《走向人生深处》访问者
    我的第一人生的角色是中国学者,第二人生的角色是漂流者。我觉得现在应当结束这两种角色,进入第三人生的第三种角色,这就是“中国血统的世界公民”的角色。中国是我血液深处的父母之邦,这种中国之子的情怀永远都不会改变,但我又希望自己有一种超越中国的“世界公民”的身份与眼光,既是超越美国的眼光,也是超越中国的眼光。爱因斯坦“为人类服务”的态度,实际上是世界公民意识,有这种意识,便可用冷静的、清明的眼睛看宇宙、看人类社会,也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各种现象。爱因斯坦的成就虽不可企及,但爱因斯坦的立身态度,我们可以向他靠近。
    ——刘再复
展开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讲人生三大内容,即“烦”、“畏”、“死”,他讲的“烦”,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烦恼”,而是“牵挂”等更深邃的内容。我有时牵挂在国内的母亲和女儿,牵挂得要死,牵挂得要发疯。而所以“畏”,就是怕永远漂泊在异域他乡,永远要充当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了。更深层的“畏”则是第二人生面对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另一片陌生的土地,这里是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规范。我明白,不可简单、浪漫地把这个世界称作“自由世界”。这是美国,是英语世界,没有工作能力没有语言能力,就没有自由。我写的((逃避自由》一文,说的是到了美国,才明白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肩膀,没有“组织”、“群众”可以依靠,自由意味着独立地挑起一切重担,意味着自己开车,自己买菜,自己买机票。所以我想逃离,想念在群体卵翼下“取暖”的日子,那是多么舒服的日子!
    吴小攀:新的环境与新的生活规范也逼迫你自己站起来了,自己学开车、学说话,我读了您的《第二人生之初》,您说第二人生固然大不同于第一人生,但开始时很像第一人生,割掉和母亲(祖国)联系的“脐带”.哇哇啼哭,然后就学直立,学说话,学走路。
    刘再复:是的,人生有一部分是自觉建构的,有一部分则是被“逼”出来的,包括写书写文章,其实也常常是逼出来的。今天你们不从广东来采访我,我就不会讲述,这其实也是“逼”的一种形态。初到海外心理倾斜,生命产生危机,为了活下去,就写漂流散文,这也是生命的逼迫。像我如此笨手笨脚,还得学开车,不会开车等于不会走路。开车也是逼出来的。当然,逼我生长的一切,最根本的是逼着我的心灵往深处生长了。心性生长了,理性也生长了。
    为了让心境赢得安宁、平静,我读《六祖坛经》,进入“禅”、进入大乘佛学的深海,用生命去领悟那些以往被批判的“智慧”,重新开掘自己儿时的质朴心性,努力返回自己的本真本然状态。本来就是一个农家子,一个乡村孩子,一个赤条条的什么也没有的真正“无产者”,现在回到那里就是了。能有“二度童年”,能够“复归婴儿”,这不也很有意思吗?从被逼迫到自觉,一旦自觉,就觉得新的人生很有意思,离以往的世俗角色愈来愈远,愈能向生命本真靠拢,愈能读懂《红楼梦》和中外许多文学经典。
    除了心性,我觉得自己的理性也生长了。在海外还得谋生,还得研究、教书,到处去“客席”、“客座”,仍然必须有个“学者”、“思想者”的角色,不能只当写写散文的所谓“作家”。在海外四处奔走,四海为家(其实是四海无家),结果是眼界开阔了。一面看到这世界真大,真美,人类把地球建设得这么美,真了不起。人类建构的城市、街道、教堂、博物馆这么美,人类创造的音乐、绘画、雕塑这么美,真了不起。我到巴黎6次,去了8次卢浮宫,还去了佛罗伦萨、威尼斯、梵蒂冈,看到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的原作,看到人类的智慧这么辉煌,这就明白自己的位置了,明白什么是真价值了,这就是理性。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黑暗、这么多困境。美国也不是理想国,除了目睹纽约、芝加哥的贫民区而大吃一惊之外,美国成堆的社会问题也是出国前完全想不到的,许多人根本就无法治病,无法过安稳日子。小攀虽然还很年轻,但可算是老报人了(在《羊城晚报》工作已十多年),新闻及文学批评逼他敏锐,加上自身又好学善思,终于在8年前走过罗湖桥.来到香港城市大学与他的好友谢志斌(也是一个好学深思的同乡年轻朋友,当时正在港大攻读哲学博士)一起对我进行采访。一见到他,就觉得这是一个信实的编者、记者,于是就开怀向他畅谈,何况那时候,大陆的报刊都在回避我,而他却不在乎,可见他在聪慧之中还是有点“呆傻”,而我偏又喜欢这种“呆傻”的赤子,于是便有问必答。
    第一次采访完毕之后,他又与他的朋友马骥(正在巴黎攻读历史学博士)拟出五十多个问题,用另一种形式继续对我进行采访。七八年来,我东西穿行,这份写在两张纸上的五十多个问题,始终跟着我,有空我就作答并书写下来。
展开
目录
004 访问者前言/吴小攀
第一辑 两次人生叙述
013 第一人生与第二人生概说
023 两次人生不同的人生观

第二辑 走向人生深处
035 未曾设计的人生
038 极端贫穷的童年
040 “文革”荒唐与事后自审
041 彻骨的孤独:精神危机与自救
044 爱情与家庭
049 读书与写作
059 师友交游
059 与李泽厚
063 与金庸
065 关于钱锺书
067 与林岗、小枫、甘阳等
069 与高行健
072 历史人物评价
072 无愧民族英雄——谈林则徐
073 中国走向现代的首席启蒙家——谈严复
074 他呼唤的童心太美——谈李贽
077 失明的眼睛最明亮一我奉为圭臬的那些经典与哲人
081 政治与社会
081 逍遥的自由——政治与知识分子状态
086 理想国与社会主义
088 真正的大国让人激赏——中国的崛起与未来
090 美国社会的制衡建构
092 近代史杂谈
092 双线近代史:革命与现代文明的建构
096 从启蒙到建设,从乡村时代到城市时代
100 现代个体意识的觉醒
102 改良与革命
103 历史人物与历史偶然
105 宗教认知与宗教情怀
105 作家与宗教
108 禅的自救启迪
120 文学与学术
120 定义文学
125 当代中国文学的弱点
126 文学自性的失落与回归
128 后现代主义批判
129 论作家、学者之“格”
131 如何看待学派之争
134 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

第三辑 香港访谈录
139 再说身世
145 高行健与中国文学
149 罪与文学
157 夏志清评说

第四辑 闲说2010
163 从山里娃到思想者
167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岁月
177 海外生活与四海为家
182 返回古典与《红楼四书》
187 闲谈拾遗(讲述哲学与贵族精神)

附录
198 文学自性与文学本义
219 《性格组合论》北京版序
225 学术自述
231 我的文学观
237 刘再复著作出版图表
242 叙述者后记/刘再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