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重庆的味道
前段时间去欧洲,早餐吃的“洋面包”,午餐晚餐则是为了照顾我们一群人的口味,特地安排的“西式中餐”。即便如此,从第一天开始,一群人在午餐晚餐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从背囊中掏出榨菜、“老干妈”、“虎皮碎椒”等一大堆袋装的“家乡味”。
离家在外,除了妻儿,最想念的大概就是这家乡的味道了。
坐在大巴车上,奔驰在风景如画的欧洲大地上,心里却想着重庆的美味,足见人的“食性”之顽固。有人说,这阵子如果有一碗麻辣小面,即使是要几十欧元,也要“整”一碗;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回到重庆的第一顿,一定要“整”火锅。
重庆美食对重庆人的吸引力自不待言,就算是外地人,也很难经受住它的诱惑。我曾经“北漂”过一段时间,当时招待京中的一帮好友,甚至是“达官贵人”,都无需鲍鱼龙虾,只需要有火锅或水煮鱼,他们便很受用,自己也很有份儿了,虽然在我看来,那火锅或水煮鱼,并不是那么的正宗和地道。
他们要的就是那重庆的味儿。
说到火锅和水煮鱼,让人想到的就是麻辣。的确,重庆美食,让人首先想到的是麻辣。但麻辣味,并不能完全代表重庆美食的味道,而且麻辣味也并非重庆独有。因为气候水土的原因,黔地嗜好辣椒,川人喜吃花椒,这都是人所共知。大凡西南地区,其味大多以麻辣为主。但真要说麻辣,却是首推重庆。这不仅是因为重庆火锅的声名远播无远弗届,更是因为重庆人本身的“麻辣”。
和重庆的高楼陡坡、大山大水相匹配,重庆人也是属于凹凸有致、大开大阖的那一类,不管是重庆女人的身材,还是重庆男人的性格,都能得以体现。这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麻辣”。我以前不觉得,后来才慢慢体会到,重庆人大热天也吃火锅,吃得“三流”:流汗、流眼泪、流鼻涕,那是何等的一个爽字!这样的麻辣风格,就是重庆的水土所致,重庆人的性格使然。
大碗喝酒,要提起啤酒瓶过“吹”;大块吃肉,毛肚一定要是大张大张的才过瘾。即便是汗流浃背,也要甩开膀子干,山呼海喝,拳声大作。这样的做派,也可能只有重庆人才有,只有在重庆的酒楼饭馆里才能看见。不习惯的也许会瞠目结舌,习惯了又会觉得是一道风景。重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可以泯灭阶层,让人忘乎所以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久了,习惯成自然了,反而会觉得很安逸,很自在,有一种强烈的家的感觉。不少外地人到重庆,来了就不想走,恋上一座城,除了爱上这里的味道,更主要的还是喜欢这里的人。
重庆人的“麻辣”,也就是重庆人的耿直,重庆人的豪爽,而这耿直豪爽当中,更彰显了重庆人的重情重义。那些能够热火朝天相聚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无不是一些性情中人,一些重情重义的好兄弟,而让人身心通泰爽透透的,除了这桌上的麻辣,还有这朋友的情义,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或近处来,不亦“嗨皮”乎!
这就是真正的重庆味道:看似麻辣味重,却是情深意浓。三五知己,旧友新朋,围桌而聚,推杯换盏,既是享受美食,更是品味情义。
说来也巧,在欧洲一路上想念重庆美食,回到重庆,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看《吃遍重庆》的书稿大样。一部书稿,看得我馋涎欲滴,我也就权当是过屠门而大嚼。
编写这部书稿,我们的初衷是想给喜欢重庆美食的朋友指个“道”:重庆有哪些好吃的?哪里有好吃的?这不仅对外地来的朋友有用,可能对重庆本地人也有些用处——虽然是本地人,但重庆这么大,有时候我们真不知该上哪里请客吃饭,何况我们还希望不时有些新发现,开辟一些吃喝的新“窝子”。
因为这样的初衷,这部书就注定会被编写成一部指南类的图书,其实用性就成了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在书中按区域、按“菜系”进行分类,并附上简略的地图,也是为了方便食客按图索骥。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重庆美食绝非只是我在前面津津乐道的麻辣。除了火锅、水煮鱼,重庆也有清淡的海鲜和异域料理,也有精美的渝派川菜和不断创新的“江湖菜”,湘菜、东北菜、云南菜等,更是日渐普及。在这样一座兼容并包的城市,汇聚着国内外的南北滋味、八方美食,可以照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口味。去一趟南滨路美食街,去一趟洪崖洞小吃街,我们的各种食尚嗜好,应该都可以得到满足。在书中,我们也考虑到不同食客的偏好,尽可能地广采博收。但无须讳言,我们只能注重“代表性”,而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大而全”。我们认为,这也无损于本书的实用价值。
我们更希望这部书今后能有机会修订再版,不断地补充更全更新的“美食指南”,让更多的食客可以一书在手,“吃遍重庆”。
开始义无反顾地走上西点学习的道路,用最简单,最常见,最放心的材料,为孩子打造"母爱"牌儿的贴心西点!
历经多年的摸爬滚打,只为了一个"坚持做好基础才能走果您有对书中的不解或意见建议,欢迎您前来指导和讨论。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