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1992年)。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出版了《海德格尔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商务印书馆,2007)、《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改名为《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语言与实在:一种文化间的视野》,与他人合著,TraugottBautz,2005)、《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著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专业方向为:东西方哲学比较,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以现象学为主),儒家哲学。
展开
——王树人(老树)
学贯中西之要求的主旨,不在于博学,而在于审问,以及由此导致的慎思与明辨。具体说来,在于更多观察点的获得,更广文化背景资源的把握,更深切入可能性的领会,更锐利思考方式的掌握与运用。本书的作者,深谙此意,故能达到无论中西只究真伪的高度。
——倪梁康
四百年来,西学风潮席卷世界,中国亦在扫荡之列,学人为之正名日“启蒙”。然,启蒙如覆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启蒙如殖民,习以西方马首是瞻。20世纪90年代后,在反省西学的微量意识中,张祥龙先生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更在“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的诸神身位上重振中国天道对西方思想之世界风险应有的制衡与责任承担,为“为时已晚的东西对话”开拓了一块基石。
——张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