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小日明,守柔日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道德经》 【译文】:内心清静能观察入微,叫做“明”;心地柔软平等待人, 是真“强”。仔细观察事物的现况,再反向推演事物的本源,就能了解一 切事理的本来面貌,如有违背正道常理之处,自然能予以改进或防范,自 己就不会做错事情、遭受恶果。久而久之,也就会愈来愈熟练地正确处理 事情了。 关于老子的这段话,南怀瑾先生认为隐含着这样一种忠告:只有正视 自己的不足,才能对这些不足加以防范和改正,才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也就是说,有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样才会 真的毁了自己。 人生在世,不能自我陶醉,要经常、客观地与别人做比较,找出自己 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关于这点,我们 应该多向西汉的郑庄学习。 西汉景帝在位时,郑庄还年轻、官也小,只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 职。 在当时来说,郑庄的才学并不高,但是他却喜欢卖弄,常对别人夸口 说:“现在是太平盛世,我的才学没有用处。如果不是生不逢时,那么我 的职位绝不会是这样低的。” 郑庄只叹怀才不遏,便不再精研学问,人们在背后都讥笑他。一次。 郑庄的朋友带他参加一个宴会,座上都是高才大儒。郑庄在旁听他们谈论 学问,很多都是他闻所未闻的,他一下惊呆了。 郑庄越听越惊,他向朋友说:“这些人其貌不扬,想不到有如此才能 。他们都是高官吗?”朋友神秘道:“他们是朝中大儒。平日难得一见, 我们只管多听多看好了。” 郑庄参加完宴会,神情一下严峻起来,他对朋友说:“想起我从前自 夸已能,真是太无知了。和那些人相比,我不过是个孩童罢了。” 朋友安慰他说:“那些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不必自卑了。你我都 还年轻,以后未必不及他们。” 郑庄认真道:“同样为人,我不能和他们差距太大,我要努力的地方 太多了。”郑庄从此发愤苦学,一有时间,他便拜访名儒,虚心地请教学 问。 一次,郑庄招待宾客,宾客夸他年纪轻轻便学问了得,郑庄苦笑说: “在下从前不知天高地厚,以至耽误修习,虚度不少时光,今日想来犹有 愧疚,先生就不要夸我了。”宾客感叹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 要自责太过,有些事还需自我安慰才是。” 郑庄送走宾客,自语道:“明知自己不足,就该迎头赶上,否则就是 终生遗憾了。” 郑庄如此求进,学问和声望都日渐提高。汉武帝即位后,有人便推荐 他,说:“郑庄求学不止,从没有满足的时候,他这样的人是不可久居下 位的,否则便埋没了人才,对国家也是损失。” 汉武帝曾当面考问郑庄的学问,郑庄一一作答,没有一点错处。汉武 帝夸赞他,郑庄急忙道:“臣的学问浅陋,不值得陛下夸奖,陛下所问恰 是臣所知道的,臣能回答无误不过是侥幸而已。” 汉武帝欢喜道:“你能如此谦虚,足见你还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朕对 你十分期待。” 郑庄先后担任了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直至升任了九卿之一 的右内史。 郑庄位居显官,也是谦恭如常,他告诫家人说:“有些人一旦有了权 势,便要飞扬跋扈,结果招来大祸,这是因为他们太自满了。看不到自己 的不足。我虽为高官,但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高傲示人,更不 可做出违法的事来。” 郑庄从不直呼小吏之名,和下属谈话,他也用词谨慎。害怕伤了人家 的自尊心。他赞誉士人和属下官吏时,总是说:“我不如他们,也许是我 命好的缘故,才有今日的高位。”人们一致称赞郑庄,把他视为自己学习 的典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 误。有的人“闻过则喜”,有面对缺点和失误的勇气,并且努力纠正这些 缺点,从而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有的人“闻过则怒”,对自己的 一些错失无改过之意,甚至否认存在错失,结果,缺点和漏洞越来越严重 ,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其实,有缺陷并不可怕,也不丢人,关键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 不足,并努力克服不足、迎头赶上。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 惨淡的人生。”只有努力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发现自我,挑战自 我。完善自我。P9-1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