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耦合与嬗变:21世纪合拍片的繁荣与华语电影新形态:co-productions' booming and Chines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706608
  • 作      者:
    程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程文,清华大学博士后,传媒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引进留学归国人才。先后履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品牌经理、高级经理,长期专业从事跨文化跨地域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和评估及投融资工作,特别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上市与推广,服务的国际品牌主要涉及通信、FMCG以及互联网公司。现为上市公司高级顾问和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耦合与嬗变:21世纪合拍片的繁荣与华语电影新形态》从详尽的数据推理和深度的文本分析人手,对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与考察,强调了合拍片在华语电影新形态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在空间重构、美学实践及文化认同等诸多层面描述了这一形态的图景与特征,探索了产业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历经产业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整合再到空间资源整合的多维发展路径,第一次从学理上定位了华语电影新形态的概念与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香港电影界,既有监、制、导集于一身的陈可辛,也有稳如磐石的中坚派,如吴宇森、徐克、杜琪峰、周星驰、尔冬升、关锦鹏等;刘镇伟、王晶继续各自的无厘头与搞笑风格;陈木胜、叶伟信、叶伟民、刘伟强等在各自熟悉的动作类型里寻找突破与平衡;陈嘉上、陈德森、麦兆辉、庄文强等继续与合拍规则迂回游戏;王家卫、张之亮、罗启锐等悠远绵长,个人风格似乎较少受到合拍的限制;新锐如彭浩翔者不乏机动与灵活,亦在试探合拍的宽容度;“新浪潮”标志人物许鞍华却始终如一地延续自身的人文关怀,2011年凭借《桃姐》收获褒奖无数;刘家良、程小东继续寻求武侠类型拓宽的可能性;著名编剧如岸西(1996年《甜蜜蜜》、2002年《男人四十》和2005年《三岔口》的编剧)等也加入导演(2010年上映的《月满轩尼诗》)行列且表现不俗。
  台湾电影不同于香港电影创作和市场的蓬勃之态,台湾本土电影更倾向于“精雕细刻”。厚积薄发的魏德圣凭两部作品《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成就了其继承李安、杨德昌、侯孝贤之后勾画台湾新世纪电影粗框架的特质;另外,如钮承泽、“九把刀”、戴立忍、苏照彬、林书宇、朱延平等导演的作品也各具特色,特别是陈国富在与大陆和香港合作监制方面的成绩更是令人瞩目。
  ……
展开
目录
序言
绪论 从合拍片的繁荣到华语电影形态
上篇 合拍片——重构中国当代电影新空间
第一章 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全球视野内的缺失
第二节 合拍片在两岸三地的市场表现
第三节 合拍片的主要类型与多元化创作局面的隐忧
第二章 产业化发展与市场扩容
第一节 内地市场
第二节 合拍片的类型创新与市场需求
第三章 矛盾的消解——艺术与市场的妥协
第一节 合拍片与政策导向下内地电影的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父后七日》包含的华人文化与以《艋舺》为代表的台湾电影“本土精神”
第四章 华语电影“大片时代”与合拍片的演进
第一节 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量变与质变
第二节 合拍片的历程
第三节 合拍片的模式演进与华语电影的延展

下篇 华语电影新形态
第五章 华语电影的概念与范围
第一节 华语电影概念与范畴
第二节 合拍片催生华语电影新形态
第三节 华语电影的空间重构
第六章 华语电影的美学位移
第一节 当代华语电影的美学追求与实践
第二节 华语电影的叙事与形式分析——以《金陵十三钗》为例
第三节 影像风格的迁移
第七章 华语电影的类型探索
第一节 类型多元化与类型合流
第二节 武侠类型的典型案例——《倩女幽魂》“三版五十年”
第八章 华语电影的文化转型
第一节 基于合拍模式的文化融合与博弈
第二节 价值观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纪录片中的文化政治与主体表述余论华语电影的发展:工业与文化传播

附录 合拍片、审查制度与电影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与条例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