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子”也是太行石板岩民居中比较特殊的建筑材料。耙子位于椽子与石板顶之间。当地人用一种被他们叫做“黄花条”的枝条编织成一块块长两米左右,宽一米五左右的长方形片状物,这就是“耙子”。黄花条就是连翘树的枝条,因为它在春天开满黄色的花朵,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黄花条。耙子平铺在椽子之上,再糊上麦草泥,就可以往上盖石板了。
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居住环境,对于房屋内部,太行人也进行了精心的装饰。他们先用掺杂有麦秸秆的麦草泥浆给石头内墙糊上厚厚一层,将原本凹凸不平的墙面压镗平整,把那些石头缝隙都填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泥土本是易碎的物质,但中间夹杂着一些麦秸秆等纤维状物质之后,便增强了泥土的韧性与坚固度。但泥浆毕竟不是石灰水泥,经不住长年的使用,所以每隔几年人们就会对其翻新维护,以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如果长时间无人维护,墙壁上有些地方就会剥落,露出里面的岩块。泥土色彩黄灰,不够明亮,最后人们在泥层上还会刷上一层白灰泥,这样屋内就变得明亮整洁了。在屋顶上,有的人家还用织好的芦苇席吊一层顶,不仅美观,而且通风透气保暖。太行山的冬天严寒无比,石头、泥墙、耙子的保温效果良好,所以这种房屋住进去冬暖夏凉。山中有此居所,生活自然称心如意。
石板岩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是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建筑材料全部就地取材,而且为了不浪费太多材料也不会对其做很细致的处理,这一特点集中体现了民间造物中“就材加工”与“量材为用”两条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建筑材料对于石板岩居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也是最经济理想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财,只需要花费技术与力气就可以建造一座座遮风避雨的房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