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金钱观的三失:<br>最近,不论在报章传媒以及友人聚会中,我经常接触一个潮语——“港孩”,相信是继“港男”、“港女”之后又一反映香港独有文化之作。根据互联网的资料,“港孩”泛指一群被中高产父母过度宠爱的小王子、小公主。他们自小有外佣贴身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部分小孩升了中学,还不懂绑鞋带以及自己洗头洗澡,手上拿着香蕉也不懂得如何剥皮。<br>当你看到报章看似夸张的报道,读者可曾有想到家中的小宝宝是否也不以为然成为“港孩”的一分子呢?<br>事实上,根据我亲身观察,当孩子年少时便已渴望自己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对世界充满好奇。当幼童的独立思想开始萌芽时,他们甚至都跃跃欲试,想自己去处理,常说“我自己……”即使孩子有时处理的事情远超越他们的能力范围,我认为作为家长,应好好地把握这段时间,有目的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br>港孩背后的“二十四孝”父母<br>我的女儿现在四岁,她便正是在经历这个有趣的阶段:她经常提出自己做这做那,不论抹台、抹镜子或简单家务。如父母深怕孩子吃苦,或不能接受孩子做的太慢或做的不好,不耐烦地要求家佣贴身服侍孩子,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个人处事之学习机会便无情地被夺取了。<br>除自理能力欠佳外,不少“港孩”由于被家人呵护备至,渐渐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他们缺乏主动参与和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长大后他们的竞争力也必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曾听说某位亲子专家的分享:“你要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你现在就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去管教,孩子越年幼,可塑性便越高。”说到底,若家中出现“港孩”,“二十四孝”父母实在是责无旁贷。<br>举个较近期的例子,2010年12月下旬,欧洲出现罕见雪灾,尤以英国情况较严重,伦敦希斯鲁机场因大雪而瘫痪,约有数百名放假回港的留学生被迫滞留在机场。面对这些明显是不能预见的天灾,报载竟然有部分学生,甚至他们的家长,提出要政府包机接载他们回港,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赶回来庆祝圣诞节!我不禁在想,家长送子女到海外留学,不就是为了要他们变得更独立和成熟吗?<br>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让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更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只是,不少人仍然深信在物质供应上最能够表达“爱”,这“爱”可最终演变成“溺爱”。表面上看,孩子生活无缺似十分幸福,但却往往带来严重的反效果。屡见不鲜的是这些孩子的金钱观一般都极度薄弱,他们甚至对家中的各项开支也没有任何概念。随着孩子逐渐成长,要教导改变他们的想法,难度和挑战性更大。我认为“港孩”出现金钱观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下列三方面:<br>缺乏金钱管理的能力:当孩子自幼衣食无忧,习惯向人伸手要钱,要使他们明白“金钱是有限的”观念实在很困难。再者,父母的言行往往并不一致,口里教孩子要节俭及减少非必要消费,但却又经常提供不同礼物以满足自己和孩子的物欲,孩子便很难建立正确的金钱观。<br>还有,不少年轻人即使开始投身社会工作,但仍继续由家庭供养生活,要他们于短时间内能财政独立更是天方夜谭。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同样道理,金钱管理的概念亦应从小培养,当人大了,便已是积习难改。<br>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我的朋友当中,有不少也属于小康之家,他们有些为人父母的,对孩子十分宠爱,经常慷慨地花钱在孩子的身上,有些更在孩子提出要求前面已“乖乖进贡”。日子有功,“小皇帝”对物质的依赖渐渐地形成一种难以改变的生活及消费模式,要他们学习珍惜或“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已是难若登天。<br>归根究底,他们就是缺乏“属于自己的金钱”的概念,既不会珍惜亦不会储备金钱。我以往曾提及,父母必须努力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钱”的意识,唯有让他们花自己钱,他们才会学习去珍惜,并设法计划如何管理自己有限的资产。<br>缺乏危机处理的概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对事务的观念和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中的价值取向。事实上,孩子在成长阶段中必须会遇上困惑,当中不少难题是需要自行解决的,而且次数和难度也会越来越多。<br>要知道,处理危机难题是要靠经验积累的,往往更要透过错误中学习。到底孩子有没有机会自行学习处理危机,不论是与金钱相关与否,还看父母对事物的观念和态度,亦即父母能否在适当时机下放手。<br>曾听说过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有怎样的父母,便有怎么样的孩子,这实在是为人父母值得深思的。<br><br><br>富爸爸不如好爸爸:<br>最近被一本名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的书吸引,二话不说便把书买下,阅后对一直期望成为好爸爸的我带来不少提醒和反思。不少人梦想有位富爸爸,因他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舒适无忧的成长环境,以及一切生活所需,然而富爸爸就是好爸爸吗?这本书的要旨就是阐述了富爸爸和好爸爸的定义——“富爸爸只是经济上的富有,可是好爸爸却是人格上富有”。为人父的读者又期望自己是哪一类父亲呢?<br>一直以来,父亲的身份是一家之主,不但是精神领袖,也是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一般目标清晰,一生克勤克俭,努力养家糊口,以改善生活条件为己任,因而没有时间埋首孩子的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不在场”。在这些父亲心目中,成功爸爸或许就是富爸爸,期望能多赚点钱换取丰厚物质,另家人生活无忧,便完成了天赋职责。时代进步了,成功爸爸的定义也起了变化,特别是男女在教育孩子的岗位上逐渐淡化,昔日在传统社会观念下,男女的分工清晰,男人努力赚钱而女人则相夫教子,但近年爸爸在教育孩子一环逐渐扮演重要角色。我认识的朋友当中,不少更是由男方主动要求生养孩子。现代男性也逐渐发觉教养孩童的乐趣而愿意积极参与,这点正好反映他们觉察到一切并不是从金钱出发的。<br>现代父亲的两难<br>我以往曾主持一些亲子理财讲座,觉察到这些已不再是单纯的妈妈聚会,不少爸爸也愿意抽空一同参与,比例正逐步增加。从他们提问的内容,几乎可以肯定这些爸爸不单肩负养家糊口的责任,更积极参与照顾孩童的日常生活,实在非常可喜。始终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紧密地配合。<br>我认识不少为人父亲的,一生为家庭奔波劳碌,为的只是提升家人生活素质。虽然他们明白是要付出“时间”才能建立关系,放工后即使身心疲惫也尝试与孩子沟通。奈何由于缺乏耐性和技巧,每每浪费稍众即逝的亲子时间,与孩子沟通也越来越难,有时甚至不经意地挑起孩子的情趣,最终被迫放弃。结果他们放工归家之后便只顾读报上网,不问家事,疏离及恶劣关系便逐渐形成。<br>最终,这些父亲们唯有运用“杀手锏”——提供物质和金钱享乐来拉拢关系。正因金钱能带来改善关系的希望,这些父亲们便投放更多时间于工作上以求赚取更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些爸爸错放了生命核心,误以为富爸爸就是好爸爸,他们爱家庭,甘愿透过金钱来换取亲子关系。<br><br><br>别吝啬你的掌声:现代的父母一直努力为孩子创造很多“优势”,如争取入读名校,参与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和供应丰富的物质等,但要是没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这些所谓“优势”也是徒然。要培养孩子成为具品格的人并非难事,最简单的莫过于由感恩分享的心入手。在实际运作上,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内心懂得“分享”的概念呢?<br>表扬愿意分享的孩子<br>父母须尊重沟通;这一代父母普遍犯上的通病,就是太快对孩子“讲道理”,只把一些绝对性的价值观、权威地强加于孩子身上,并未有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这也曾是我常犯的毛病,结果却适得其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营造气氛,解释“分享”的概念和自己的期望,当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还记得我曾经跟孩子说:“临近圣诞,所有孩子都希望收到圣诞礼物,可是不少孩子家贫未能如愿,如果你愿意把部分玩具捐出,爸爸会为你的行为骄傲;然而,爸爸会尊重你所做的任何决定。”<br>我认为,培养孩子“分享”的最佳方法,就是对他们每次分享行为都予以表扬和肯定,慢慢藉以建立他们的好习惯,这正是应用行为理论中的“正增强原理。”<br>须以身作则: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就是从每个细节开始,父亲与母亲的一切行为,都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以“分享”为例,在家庭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也可随处实践同理心,以关心留意家人的需要。<br>多鼓励参与: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幼透过捐献帮助有需要的群体,从中并教导孩子明白和认同捐助单位的工作。我建议所有捐款,不论多少,必须由孩子的零用钱中直接支付,以代表他们有份参与。倘由父母代行支付,便会失去让孩子学习“与人分享”的意义。<br>别妄下定论: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个性表现,即使双生儿的性格也有机会南辕北辙。一般而言,孩子的行为、态度和情绪会把他独特的品格原形毕露。父母不应把孩子标准化,凡事透过观察,清楚认识孩子的品格,在合适的时候去引导他们改变,灌输正确的观念。<b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