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自觉: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哲学审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64258
  • 作      者:
    霍海洪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自觉: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哲学审思》探讨的是文化哲学视野下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问题。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样态,大学英语教学无法挣脱工具理性主义的枷锁,各种大学英语教学观都透射出工具理性主义的印迹。高分低能等,正是工具理性主义酿制的。过度的工具理性导致了当代危机,大学英语教学应走向文化自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自觉: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哲学审思》探讨的是文化哲学视野下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问题。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样态,大学英语教学无法挣脱工具理性主义的枷锁,各种大学英语教学观都透射出工具理性主义的印迹。高分低能等,正是工具理性主义酿制的。过度的工具理性导致了当代危机,大学英语教学应走向文化自觉。首先,倡导“课目-语言整合学习”方式。其次,努力彰显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再次,寻索“后方法”的教学之路。
  《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自觉: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哲学审思》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引论,介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存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困境和文化走向等。第二章是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本体问题。第三章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之辨。第四章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之思。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引论
  当我乘坐飞机,遨游天空,俯视大地、海洋与山川的时候;当我登上长城,仰望天空,极目远眺的时候;当我凭栏山巅,俯瞰城市灯火闪烁的夜景的时候;当我埋首于书的海洋,掩卷沉思的时候……哲人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那段响亮的至理名言,总是在我的脑际萦绕:“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6笔者个人理解,康德在此提及的“星空”,代表的其实是整个自然世界。在文化哲学的视野里,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称为“天”,另一部分则称为“地”。“天”被认为是自然世界I,“地”则被看做是自然世界II。7“地”是人类所实际生存的地方,是人们实际活动可及的自然界,是人的文化世界存在的实在背景和实在环境,人赋予了自然物以“人性”,同时也赋予了自然物以“文化性”,因此,这个自然世界II是文化的。人存在着,文化存在着。人迹所至,文化即至。
  作为一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一次又一次直抵我内心的,依然是“文化”这一概念。于是,笔者沿着文化、文化哲学这一路径,展开了对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探寻。
  第一节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实然存在
  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因此,人的诞生,即意味着文化的诞生。人类历史发展的长卷总是这样:只要人存在着,文化就一定存在着;人创造着文化,文化又反过来滋养着人。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样态,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同样存在着、发展着和变革着。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1874―1945)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8于是,认识人,认识人的文化世界,成为了一切哲学探究的“阿基米德点”(最高目标)。
  带着这一公认之见,我们踏上了漫长的跋涉之旅,去探问人的诞生,追寻文化的存在,审视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本真。
  一、人的实然存在及人与文化的共在
  “人”与“文化”,实在是难分难舍,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一方面,人是文化世界这座大厦的建筑师;另一方面,人又是这个大厦的砖瓦水泥。一方面,人创造了文化,在文化中进化,不断地向“文”而“化”;另一方面,文化又滋养着人,培育着人。只要人存在着,文化就一定存在着。
  根据考古学的推断,文化世界的存在始于大约175万年前。在此之前,这个世界基本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它遗留下来的文物稀少而零星。
  然而,有意义的符号典籍对这个文化世界的陈述与言说,估计却已达到7000年以上的历史。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对世界和人事的理解,是一切哲学和文化论的根本性的大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区分的是自然世界和人的世界。其实,它们都属于自然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I和自然世界II。自然世界具有二重性,其一是本真性,其二是文化性。自然世界I指的是“天”,只能被人们视察、冥思和言说。它赐予人类三件礼物:可见的光、可感的热和各种作用力。作为一种实体,它存在于人的生活圈之外。而自然世界II则指“地”,即指文化世界,是看得见、听得着并可触及的。这个世界是由人的活动而形成的,是关于人事的世界,因而,它是文化的世界。这个“地”,并非只是狭义上的“地”或“陆地”,“而是指与‘天’的远离人的特点相对的、人的直接的生存环境,用科学语言来讲,即地球及其所具有的一切自然条件”。9根据科学的地球史考察,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出现之前,地球处于纯粹的自然状态,是一个自然的世界。太阳日复一日、自然而然地升起,又自然而然地落下;季节年复一年、春夏秋冬交替轮回;动物生老病死,代代繁衍;植物花开花落,自生自灭;山河湖海或豁然屹立,或静静流淌,或波涛汹涌……处于纯粹自然状态中的世界,其实和“天”一样,属于自然世界I。这是一个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事参与其中的世界,这是一个自然而然、自发自在的世界,因此,这还只是一个非文化的自然世界。
  随着人类的生成出现,随着人事的逐渐介入,“地”开始有了人气,开始有了“文化气”,这个“地”不再是非文化的了,它开始成了一个“人气”和“地气”、“人事”和“地事”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文化世界。
  “地”是人的母亲,“地”孕育了人,由于先有了“地”的存在,才有了人的产生。人的一切活动,或者说一切文化活动,都离不开“地”。
  由于有了“地”,人才具有了发生作用的能力。古今中外,各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经典神话传说,都对人的诞生进行了有声有色、充满想象力的陈述与记载。虽然它们只是神话,只是传说,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人对“地”那种自然的、母子式的、依附式的密切关系。《旧约·圣经》“创世记”中记载道:“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整个大地,以及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及地上各种各样行动的活物。’神说:‘看啊,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在地上爬的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行”――金、木、水、火和土,更是对“地”的自然含义做了经典的诠释。它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皆由“五行”而产生。作为中国传统的创世神话,《风俗通》对人的产生做了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其中写道:“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此处的“黄土”、“绳”和“泥”,就包含了五行中的土、木和水。唐朝末年李冗撰写的《独异志》中写道:“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若天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独异志·卷三》)在此,“烟”即指自然的云雾,属于五行之水。
  如果说上述故事还只是神话传说,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的话,那么,进化论则对人类的起源做了科学的诠释。“进化论学说创立了一个关于物种起源与物种进化的序列,在这个序列中,从无机物(中国人所说的‘五行’的简单的自然界)进化到有机物,生命出现,从低级动物进化到高级动物――哺乳动物,而人,则被认为是由哺乳动物中的最高级的巨猿、猩猩的祖先在一定的漫长的气候变化的条件下进化而成的。”10英国学者韦尔斯(HerbertGeorgeWells,1866―1946)的《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初版于1920年)一书可谓关于人类历史的、进化论的代表之作,他在其中写道:“科学界流行的意见是,人同其他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是从种类较低的祖先传下来的。它和巨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曾有过一个共同的祖先,而这个祖先又是从更低级的类型演化来的,它是某种早起类型的哺乳动物,本身是从兽形爬虫传下来的,这种爬行动物又来自一个两栖动物的系列,两栖动物又是来自原始鱼类。”科学的进化论,同样阐明了人与“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大地母亲孕育了人。从那时起,人便开始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存续至今;从那时起,自然世界II便由于人这一伟大生灵的诞生,由于人带来的“人气”和“人事”而走进了文化世界,这个“纯粹的自然世界的自在秩序才被人‘文’上了人的活动的‘记号’,从而,它的‘自然而然’的自在面貌和自在秩序,遭到了人的‘破坏’”;11从那时起,人与文化就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了一起,相互滋养,比肩前行,由自然世界走向文化世界。
  人使自然世界II成为文化世界是由人的活动的文化性所决定的。何谓文化?在英语世界中,“文化”一词为culture,它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即“培养”、“修治”、“栽培”、“修养”、“修炼”或“教化”等。大致来说,文化的基本含义可分为两种:第一,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某种“改良”“优化”(“驯化”)和有目的的培植活动,而这种活动的执行者是人;第二,对人自己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使人脱去野蛮、粗俗和愚昧,而成为有教养的、文雅的和聪明的人。按照第一种意思,文化是人的活动,之所以需要进行这种活动,是为了人的生命存在,或曰为人的生命活动之必需,这是一种间接的优化过程。第二种意义则意味着人对人本身的生命存在的直接优化。所谓“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体质上的优化,也就是体育;其二是精神上的优化,包括智育和德育;其三是活动技能上的优化,即劳动能力。
  根据汉语古意,“‘文’就是在某物上做上记号、留下痕迹,或曰之‘刻纹’、‘画纹’,使某物上有‘纹路’、‘纹花’、‘纹样’等等。‘文’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包含了两个意义,其一,这是人‘有意识地’‘改变’(或‘改造’)‘原有的’自然世界,因而这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其二,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物根据人的活动改变了面貌和秩序,发生了变化,成为‘属人的’,从自然物变为‘文化物’,从自然秩序变为‘文化秩序’”。12既然“文”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那么,它就是具有人类意义的人的活动。因此,在进行“文化”活动之前,“人”
  还不成其为“人”。由于其“未特定性”(unspecialization),人才与其他动物有了区别,人的活动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再也不仅仅是理性的动物、政治的动物或经济的动物了,人就是符号,人就是文化”。13与其他动物不同,人与生俱来地具有某些先天的“劣势”。天气冷了,人的毛发不会自动长长、长厚;天气热了,人的毛发不会自动变短、变薄;凶猛的动物追来,人不会健步如飞,似乎只能束手成为进犯者的“佳肴”;望着飞行在空中的猎物,人只能望“空”兴叹,徒然扼腕……然而,正是人的这些先天“不足”,正是人的这种“未特定性”,逼迫、促使着人主动地适应自然进而战胜自然。于是,人便开始学着做衣服,冬天来了,就多穿几件保暖衣服,而夏天到了,就少穿或不穿衣服。人类虽然跑不过有些动物,但人发明了弓箭、火枪等武器,不等来犯者靠近,就将其一箭、一枪击毙、击伤。即使在高空中翱翔的飞鸟,也照样逃不过人的弓箭、火枪。如此,人的诸多先天“劣势”,便迫使人发展出了让许多其他动物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或望洋兴叹的无数“优势”。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实然存在
一、人的实然存在及人与文化的共在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存在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一、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图景
二、困境: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工具理性情结
第三节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文化走向
一、时代吁求:文化自觉是时代的应然趋势
二、理论诉求:文化哲学的勃兴

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的本体之问
第一节 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时考察
一、概念厘清
二、众家之见
三、历史追寻
四、历史启示
第二节 基础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本体观
一、基础论的实然情势
二、基础论的应然趋势
第三节 阅读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本体观
一、阅读论的实然情势
二、阅读论的成因剖析
第四节 听说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本体观
一、听说论的实然情势
二、听说论的成因剖析
第五节 文化整合:大学英语教学本体的必然皈依
一、融通:文化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融通论: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第三章 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之辨
第一节 大学英语教学的求真
一、基础论之“真”
二、阅读论之“真”
三、听说论之“真”
第二节 大学英语教学的向善
一、基础论之“善”
二、阅读论之“善”
三、听说论之“善”
第三节 大学英语教学的趋美
一、基础论之“美”
二、阅读论之“美”
三、听说论之“美”
第四节 走向自由
一、自由界说
二、自由: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最高价值

第四章 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之思
第一节 融通:走向整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一、洞悉文化世界的融通
二、课目—语言整合学习观
第二节 自主:走向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
一、承认通性,尊重间性
二、倡导校本性,彰显个性化
三、学生赋权,自主学习
第三节 超越:走向后方法的大学英语教学
一、方法破:后方法问世
二、后方法论及其特征
三、后方法教学的宏观策略
结语 从工具理性走向文化自觉
一、超越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的破执
三、吹响文化自觉的集结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