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52514
  • 作      者: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权利,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facebook上照片会被网络永远铭记,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Google记得所有我们搜索过的信息和时间。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被遗忘的信息。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只有理解了在大数据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这种需要,才能举一反三地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推崇的互联网研究者之一,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
  《删除》洞见了“被遗忘的权利”,探索了大数据时代人类该如何构建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作者热销力作《大数据时代》。

展开
作者简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也是最受人尊敬的专业发言人之一。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一百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在《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上。
  备受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机构和国家政府高层信赖的信息专业与智囊。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顶端企业;他是欧盟互联网官方政策背后真正的制定者与参与者,也是世界经济论坛、马歇尔计划基金会等重要机构的咨询顾问;还先后担任新加坡商务部高层、文莱国防部高层、科威特商务部高层、迪拜及中东政府高层的咨询顾问。
  《删除》一书,获得美国政治科学协会颁发的“唐·K·普赖斯奖”,以及媒介环境学会颁发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奖”,而他的新作《大数据时代》则是开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
  《删除》洞见了“被遗忘的权利”,回溯了人类追寻记忆的过程。如今,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过去正像刺青一样被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只有理解了在大数据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这种需要,才能举一反三地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
  《删除》开启了一场关于“遗忘”的热烈讨论,让我们始终记得遗忘的美德。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评
  在人人都声称需要隐私权、但人人并不真的在乎隐私的时代,如何记忆,又怎样遗忘,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一人

  大数据刚刚兴起,在你被数据灌满之前,先教你如何删除,省得你的硬盘和大脑,在数据海啸到来后,成了无用信息的垃圾场。这就是《删除》的意义所在,大数据因有意义而变得智慧。删除的高境界,就是不删除,也就是知道你需要保留的东西。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网络现已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大脑。与人类大脑不同的是,人类可以选择性地将不喜欢的东西放在难以提取的角落,而网络则不会。所以网络已经成为塑造我们生活方式的双刃剑。我个人选择积极地利用这把剑。
  ——李淼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说信息的收集、存储与加工将所有人置于数字圆形监狱的中央,那么,遗忘能力的丧失就是圆形监狱形成的原因。维克托对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逐条分析,并提出了在数字世界为遗忘寻得一席之地的可行方法。
  ——大卫·克拉克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教授

  《删除》对遗忘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广博而又深远的剖析,同时也解释了遗忘如何因为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的发展而从常态变成了例外。这本书值得所有人阅读。
  ——保罗·施瓦茨  国际著名信息隐私权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教授

  维克托的论述十分精彩,技术已经减弱了我们的遗忘能力,这一变化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删除》提出了一个我们从战略上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激发了一场我们必须要进行的辩论。
  ——劳伦斯·莱斯格  斯坦福大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创办人,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维克托将对于“隐私”的讨论拓展到了时间维度。他提出的“数字遗忘”概念,颠覆了社会学家、技术专家与政策制定者对个人自主权的定义方式,并且告诉我们,在技术篡夺了人类遗忘的特权时如何保护个人自主权。
  ——菲利普·埃文斯  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

  《删除》是一本信息量极其丰富又令人愉快的书,是一本你看后将不会遗忘的书。《删除》提供了一种彻底但又富人情味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在数字痕迹被终生保存的世界中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这些问题已经超过了隐私问题的范畴,并触及社会和个人如何行事,如何记忆和学习的核心问题。
  ——约翰·希利·布朗  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信息的社会生命》作者

  《删除》一书针对大量储存我们日常生活信息的数字文档所造成的新困境,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哲学观点。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商业和技术方面的背景,使他对数据的持久储存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富有创见和新颖的应对策略,极具价值。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删除》很值得一读,因为他和他的书不仅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创建的数字记忆的永恒性,而且也促使我们去思考记忆无止境的累积可能预示着什么。
  ——保罗·杜吉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删除》一书中,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与数字记录的短暂性相比,我们应该会更多地被数字记录徘徊不去的特点所困扰。
  ——《华尔街日报》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对技术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时间的解释提出了疑问……他运用大量当代心理学理论去说明,我们个人和社会都有义务去改写或清除过去的元素,否则它将使我们在当下无法动弹。
  ——弗雷德·特纳 斯坦福大学副教授《自然》杂志

  若要发起一场关于此问题的深入辩论,没有比他更好的发起者了。
  ——《科学》杂志

  一本令人着迷的书。
  ——克莱夫·汤普森 专栏作家《连线》杂志

  《删除》一书讲的是遗忘,更具体地说,讲的是遗忘的终止及其导致的风险……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解决方案:给电子文件设置有效期限。这能防止电子文件存在,并防止成堆的大多数毫无用处乃至可能有害的细节信息淹没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当我们在想要记录自己的生活并使其不朽的欲望和保持活力与理智的需要之间游走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方案。
  ——亚丁·杜达伊 以色列经科学家《新科学家》杂志

  多种方法能够或者可能能够被用来应对信息过于丰富造成的后果,《删除》一书便是对这些方法非常有用的概括。此外,本书还在已有的文献之外提出了一种发人深省的新观念。——理查德·沃特斯《金融时报》西海岸执行主编
  本书就像邀请你参加一场辩论会。在辩论中,你去寻找逐条铺开的详细论据,准备标出你认同的地方,记下矛盾之处以及那些无法贯彻到最终结果的论据,并且在你感觉是新观点的地方进行注释。这样的辩论会将值得你付出精力。
  ——赫伯特·宝德《网络法》

  一个生动的、可以理解的论点……告诉我们所有储存和共享的数据对我们的生活的确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
  ——吉姆·威尔斯《纽瓦克明星纪事报》编辑

  一本社会与技术评论方面令人着迷的书……本书探讨的是各种技术改变人类与记忆之间关系的方式,技术将我们从一个常态是遗忘(与宽恕)的社会转移到一个常态是记住的社会,现在的社会里不可能避免记录的衍生物。
  ——菲利普·马丁 电视剧和电影导演《阿肯色民主党公报》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令人信服地表明,我们全新的现状,即遗忘之不可能,已与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个人和社会的运转方式严重违背……为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删除》一书便是开启这场讨论的一次易理解的、极富见地和警示意义的尝试。
  ——卡尔林·利灵顿《爱尔兰时报》

  对于那些重视信息、历史和信息透明的人而言,支持更多的遗忘显然是违反直觉的,但是作者既系统又充分地我们为什么要寻求更多的遗忘。
  ——理查德·斯维茨《堪培拉时报》

  令人既吃惊又着迷……《删除》一书开启了一场非常有用的讨论。
  ——罗伯特·富尔福德《国家邮报》

  《删除》一书提供了很多令人惊慌的例子,说明对存储在电子存储器中的私人信息的控制权如何能够落于不恰当人之手……清晰,非常好读。
  ——威妮弗蕾德·嘉勒格 作家《环球邮报》

  《删除》一书是最近为数众多的睿智的书之一,它温和而博学地警示我们没头没脑地步入新的数字环境不断上升的代价和风险,却又不至于引起世界末日般的恐慌……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是数字技术的狂热者,同时又意识到我们在理解之前就拥抱这个强大的工具是个多么大的错误。

  ——希瓦·维迪亚那桑 文化历史学家和传播学学者,弗吉尼亚大学媒体研究教授

  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中,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关注的是数字时代的一个特性:当代人已经失去了遗忘的能力。许多关于隐私的书经常提到这个特性,但是没有一本书曾详细地阐述过数字技术和全球网络带来的几近完美的存储系统的影响……一本很有趣的书,完全在聪明的读者的理解范围之内。
  ——《选择》

  很明显讨论已经开始,《删除》一书极有条件对此做出贡献。
  ——马修·史密斯 利物浦霍普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信息社会的身份》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当遗忘变成例外,而记忆成了常态:大数据时代的隐忧
  对于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然而,由于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如今,过去正像刺青一样被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在这个记忆已经成为常态的时代,难道每个公开自己信息的人只能永远对信息束手无策吗?我们真的想要一个由于无法遗忘,而永远不懂得宽恕的未来吗?
  未来可能遭遇到的悲剧,会对我们现在的行为产生寒蝉效应。借助数字化记忆,圆形全景监狱能够随时随地监视我们。
  事实上,并不是技术迫使我们去记忆。技术只是促进了遗忘的终止——而只有当我们迫切想要记住的时候,遗忘才会被终止。
  喝醉的海盗
  史黛西·施奈德(Stacy Snyder)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截止到2006 年春天,这位25 岁的单身母亲已经完成了她的学业,并且对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期待。但是她的梦想破碎了。大学校方召见了她,明确告诉她说,她不能成为一名教师,虽然她已经修满了所有的学分,通过了所有的考试,完成了所有的实习训练——而且在许多方面成绩优异。然而,她被取消了当教师的资格,理由是她的行为与一名教师不相称。
  她的行为?校方指的是一张网上的照片,照片里她头戴一顶海盗帽子,举着塑料杯喝东西。史黛西·施奈德曾将这张照片放在MySpace 她的个人网页里,并且取名为“喝醉的海盗”。这张照片她是给朋友看的,也许只是为了搞怪而已。然而,在史黛西实习的那所大学里,一位过度热心的教师发现了这张照片,并上报给校方,校方认为这张网上的照片是不符合教师这个职业的,因为学生可能会因看到教师喝酒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响。于是,史黛西打算将这张照片从她的个人网页上删掉。但是危害已经发生了。她的个人网页已经被搜索引擎编录了,而且她的照片已经被网络爬虫(web crawler )程序存档了。互联网记住了史黛西想要忘记的东西。
  后来,史黛西控告了这所大学,但也没能胜诉。她认为将那张照片放在网上并不能说明一名未来教师的不称职和不专业。毕竟,在那张照片中并没有显示塑料杯里装的东西,而且即便显示了,史黛西,这位拥有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也早已达到了在私人聚会上喝酒的年龄。然而,这个案例与大学是否应该给史黛西教师资格的正确性或愚蠢程度无关,而是与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有关,那就是遗忘的重要性。
  一个没有遗忘的时代
  有史以来,对于我们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住才是例外。然而,由于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被改变了。今天,在广泛流行的技术的帮助下,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住却成了常态。这种局面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对于我们个人和我们的社会而言这一局面的潜在后果是什么,以及针对这一局面,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些都是本书关注的问题。
  对于某些人而言,史黛西·施奈德的遭遇可能听起来只是个例外,但其实不然。自此之后发生了许多起非常窘迫的案例,甚至是法律诉讼——从无法让互联网忘记十多年前细微证据的知名大律师,到由于在facebook 上抱怨工作无聊而丢掉工作的英国小姑娘。截至2008 年,在MySpace 上拥有个人网页的人数超过1.1 亿,他们都和史黛西·施奈德一样。而且MySpace 并不是网民唯一青睐的社交网络网站。MySpace 的直接竞争者facebook,截止到2009 年年初,已经有1.75 亿个个人用户的在线网页。尽管facebook 与MySpace 都主要领定美国市场(虽然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但是这种现象并非仅发生在美国。Google 公司的社交网站Orkut,已经拥有1 亿多名用户,大部分用户在巴西与印度。世界各地的其他多个网站还拥有至少2 亿名用户。这些数字反映了一个更为普遍的趋势。
  在互联网浪潮的第一个阶段以网络泡沫及其破灭而告终,在这个阶段中,互联网的发展都与访问信息以及通过全球网络与他人互动有关(你可以称其为Web 1.0 时代)。到2001 年,用户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接收信息的网络,而且还是你可以生成信息并与你的同龄人共享信息的网络(通常被称为Web 2.0 时代)。年轻人尤其喜欢Web 2.0 的这些性能。
  到2007 年年底之前,美国的一家趋势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发现,三分之二的青少年“参与了互联网上一个或者多个范围广泛的内容创建活动”,而且在创建和共享内容上,女孩要多于男孩。每天facebook 平均每秒钟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用户的1 000 万个网络应用请求。约翰帕尔弗雷(John Palfry )与乌斯加瑟教授(Urs Gasser )曾充分论述,公开个人的信息都已经深深地嵌入了全球的青年文化中——无论是登入facebook 的次数、个人日志与评论、照片、好友状态,还是情侣关系(“恋爱中”或者“只是朋友”)、内容偏好与认同(在线照片或者“标签”)、个人的地理位置(通过“地理标签”或者类似Dopplr 的网站可获知),或者仅仅只是微博更新(比如twitter)。
  随着这些年轻人逐渐长大,以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拥有类似的特征,史黛西·施奈德的遭遇将会不断被重演,而且不仅对于整整一代人是如此,对于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如此。
  抹不掉的致幻剂阴影
  虽然Web 2.0 刺激了这一局面的发展,但是传统出版业在互联网力量的推动下也导致了惊人相似的结果。以安德鲁·费尔德玛的遭遇为例,这位六十多岁的加拿大心理咨询师生活在温哥华。2006 年的某一天,一位朋友从西雅图国际机场赶过来,打算穿过美国与加拿大的边境去接这位朋友,就像他之前上百次做过的那样。但是这一次,边境卫兵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询了一下费尔德玛。搜索结果中显示出了一篇费尔德玛在2001 年为一本交叉学科杂志所写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到自己20上世纪60 年代曾服用过致幻剂LSD 。因此,费尔德玛被扣留了4 个小时,其间被采了指纹,之后还签署了一份声明,内容是他在大约40 年前曾服用过致幻剂,而且不准再进入美国境内。
  安德鲁·费尔德玛是一位没有犯罪记录、有学问的职业人员,他知道当年服用致幻剂时是违反了法律,但是他坚称自1974 年以来就一直没再服用过。当边境卫兵拦下他时,这件事已经过去快40 年了。对于费尔德玛而言,那是他生命中一段早已远去的时光,一个他认为已被社会遗忘了许久、与现在的他完全不相干的过错。但是,数字技术让社会遗忘的能力已经丧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善的记忆。
  有人会说,史黛西·施奈德的痛苦主要是由她自己造成的。她将她的照片放在自己的网页上,并且加了一个引发歧义的标题。或许,她并没有意识到全世界都能找到她的网页,而且在她删除照片很久之后可能仍然能够通过互联网档案访问她的照片。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员,她也许应该更谨慎地考虑一下哪些内容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开。不过,安德鲁·费尔德玛的遭遇却与她不同。快七十岁了,他可不是十几岁的互联网发烧友,而且可能从来没预料到,他在那样一本晦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居然能在全球化的网络上如此容易地被找到。对他而言,成为数字化记忆的受害者完全是一个可怕的突然袭击。
  但是,即便史黛西与安德鲁能预见这个结果,难道这就意味着每个自己公开信息的人永远都对信息束手无策吗?关于互联网是否会遗忘这种信息以及何时遗忘,难道我们没有发言权吗?我们想要一个由于无法遗忘而永远宽恕的未来吗?
  现在,青春期时一个愚蠢的错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这个不良纪录的阴影会一直笼罩着他们的余生。”家庭教师协会(PTA )的联合主席凯瑟琳·戴维斯(Catherine Davis )评论说。如果我们不得不担心,关于我们的所有信息将会被保留比我们的寿命更长的时间时,我们还会对琐碎的流言蜚语发表我们的观点吗?我们还会轻松地分享个人的经历吗?我们还敢做出各种政治评论吗?或者我们将会进行自我审查吗?完善记忆的寒蝉效应会改变我们的行为。史黛西与费尔德玛表示,今后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谨慎行事。“当心你发布在网上的信息。”史黛西说。而费尔德玛则更加富见地地感叹,“我要警告所有人,你留在网络上的电子足迹将在某一天对你造成伤害。那是无法被擦除的。”但是不再遗忘的后果,比人们多年建立并维护的声誉遭受一次正面攻击的后果要深远得多,也更让人苦恼。如果我们过去所有的行为,无论是否违法,都一直存在,那么当我们的思考与决策时,怎样才能从自己的过去中解脱出来呢?完善的记忆可能使我们对待他人像对待我们自己那样不宽恕吗?
  尽管如此,史黛西与费尔德玛仍然自愿地公开关于他们遭遇的信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也需要为这种公开的后果承担责任。然而,我们往往在公开自己的信息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我们正在“公开”自己的信息。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大数据取舍之道
推荐序 因意义而智慧 姜奇平
第一部分   大数据时代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的取舍
第1章 当遗忘变成例外,而记忆成了常态:大数据时代的隐忧
对于人类而言,遗忘一直是常态,而记忆才是例外。然而,由于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如今,过去正像刺青一样被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喝醉的海盗
一个没有遗忘的时代
抹不掉的致幻剂阴影
Google记得你的一切
大数据的信息力量
人类住进了数字圆形监狱
让我们学会遗忘

第2章  遗忘,人类的天性:人类记忆的作用与演进
遗忘,是人类的天性。从古至今,人们不断尝试用本能、语言、绘画、文本、媒体、介质,来记住我们的知识。千年以来,遗忘始终比记忆更简单,成本也更低。数字时代颠覆了这一切,而我们却惊愕地发现,如果真的记住一切,不仅令人发狂,而且让人孤独绝望……
人类的本能记忆
语言记忆
外部记忆:绘画与文本
共享记忆
介质记忆:摄影、磁带与胶片

第二部分    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信息的取舍
第3章    世界已经被设置成记忆模式:数字化记忆发展的4大驱动力
人类对完整记忆的需求一直在持续上升,这让如今的世界已经被设置为记忆模式。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触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时间成本更低。这是一个几乎失去了遗忘动机的时代……
小黑盒子与麦克斯存储扩展器
驱动力1:数字化
驱动力2:廉价的存储器
驱动力3:易于提取
驱动力4:全球性覆盖

第4章 一个没有安全与时间的未来: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
在信息权力与时间的交汇处,永久的记忆创造了空间和时间圆形监狱的幽灵。广泛的数字记忆摧毁了历史,损害了我们的判断和我们及时行为的能力,让我们无助地徘徊在两个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是选择永久的过去,还是忽略现在……
信息富民VS信息贫民:信息控制权的威胁
永恒的过去VS 被忽视的现在:时间的威胁

第5章  来一场“互联网遗忘”运动: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6大对策
数字化记忆仿佛是一个诅咒,人类对它愈发强烈的依赖阻碍了我们从中学习、成长和发展的能力。而信息隐私权的维护不仅应在当下,还应在未来。如果有一天隐私权被废除,信息处理者们坐在堆积如山的个人信息中对为所欲为,那么信息隐私权还有什么意义?
对策1:数字化节制
对策2:保护信息隐私权
对策3: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
对策4: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
对策5: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
对策6:完全语境化

第6章 给信息一个存储期限: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关键对策
存储期限并不是强制性的遗忘,不是让我们被迫去选择,而是通过存储期限让我们能对信息的寿命做出应对。它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一个人类已经无意识地默认了上千年的道理:数量不等于质量,“好”信息不等于“滥”信息。
cookie的警告
信息的存储期限
设定关于信息寿命的元信息
9个月,不断缩短的存储期限
设定存储期限的技术措施
不是用技术删除,而是让遗忘复活
谁来掌控存储期限
我们需要“能衰退”的存储系统

第7章 让遗忘回归常态: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的未来
数字化使得存储成本的垂直下降,简便的信息提取,以及全球性访问数字记忆成为可能。在人类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我们能够使记住比遗忘更便宜更容易,也是第一次逆转了遗忘由来已久的默认状态。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