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思路与框架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英国的媒体与传播研究的影响,始于它对英国左派知识分子的影响。因此,本书第二章首先解释英国如何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对英国知识界的影响。本章从马克思本人在英国的调查研究生涯为起点,描绘马克思身后的英国共产党与左派读书俱乐部、新左翼运动的发展,分析这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推动作用,并勾勒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英国的起起落落。
英国并非马克思的祖国,却是马克思在生命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度,也是他在生后安眠的地方。但在考察中我认识到,他在英国的思想影响力远不如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影响力。英国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迟疑态度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保守传统。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动,相继出现的“左派读书俱乐部”与“新左翼”浪潮则将马克思主义引入知识界,影响了一大批人文学者。正是在他们中间,有那么一批活跃在大学讲台上和成人教育战线中的左派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英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促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诞生。
接下去的第三章便对由左派知识分子所构建的英国文化研究领域进行详述,并以伯明翰学派这个学术共同体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英国文化研究是英国知识界开始对媒体进行集中、专门的研究的起点,是在此之后逐渐形成的各个媒体研究领域的摇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文化研究学者已对英国文化研究学科史做过大量梳理,因此本章在写作中尽量避免重复已有的套路,而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为纲,串联起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而又有相关性的理论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研究中,呈现出了一个“走近马克思”又“远离马克思”的线索。
第三章以威廉斯、霍加特和汤普森这三大奠基人作为论述的出发点,因他们三人典型地代表了“走近马克思”的阶段。在阐述中,注重分析他们的学术生涯和思想承继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但分析其家庭和教育背景与其党派立场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分析他们的学说对于推动“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作用。随后,对文化研究核心概念“文化”的嬗变做辨析,并着重阐释威廉斯所提出的“文化唯物主义”的概念。之后,针对从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霸权理论的两次范式转换,阐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和葛兰西对文化研究的影响,勾勒文化研究在这个阶段与马克思主义若即若离的关系。最后,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拉克劳等后理论家的影响下,文化研究的主流如何“离开马克思”。此外,第一章还将引用一些文献解释世界知名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2002年意外遭到关闭的原因。
随后,第四章讨论以威斯敏斯特学派为代表的英国媒体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书提出,在文化研究逐渐失去批判立场,对政治的关心也开始退缩之时,从事媒体研究的学者成为英国批判性研究的主体。他们吸收了法国的布尔迪厄和德国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对媒体做出严肃批评和分析,并繁荣了媒体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使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基础”与“决定论”再现生机。
威斯敏斯特学派首次以这样的篇幅被介绍到国内,因此本章采用学术史的写作风格:先探查学派的形成过程;再分析其基本立场与出发点,分析其如何在美国的传播学与英国的文化研究之外找到自己的道路;接着就其代表人物尼古拉斯·加汉姆与科林·斯巴克斯的学术成就进行分析和阐释;随后勾勒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并探问学派的发展趋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