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程师论——教师的专制与教育的扭曲
“人类灵魂工程师”据说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呼,后来人们将其移用于教师身上,于是,至少在中国,“人类灵魂工程师”便成了教师特定的称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包含了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因为只有人才有灵魂,因此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能力。然而,工程师论是一个“混合型隐喻”,将一些互不相容的形象生硬地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牵强、不太协调的图像。首先,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可以任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而与此同时,“灵魂”这个概念将教师提升到一个神圣的境地,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往往漠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把学生视为无生命之物而任意改造,在师生关系中表现出专制倾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认同者与遵从者。也许,这个隐喻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即将抽象和具象、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人和宇宙合为一体。
从教师自主权考虑,工程师论也隐含着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似乎比较重视教师的能动性,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设计塑造学生、改变学生。而另一方面,它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上级对产品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工程师只能按照一定的工艺要求、方案和流程操作,不具备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主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享有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灵魂工程师”的冠名扭曲了教师的形象,自然也扭曲了教育,它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要知道,人类的灵魂不可能是一个机器,让工程师任意修理,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或者改变。而且,教师自己的灵魂由谁去塑造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