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77288
  • 作      者:
    唐亚阳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湖南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近年来一直致力与教育相关的网络文化和网络舆情的研究,并结合舆论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对互联网舆论的发展特点、传播规律、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和作业流程,对教育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教育网络舆情典型案例有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所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会以教育网络舆论为重点,以网络舆情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案例为切入口,对本所在前一年度收集到的舆情案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挑选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精细研究,以求为公众及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年度报告选题不仅符合“中国教育舆情”的主题要求,也是教育参与各方关注较多的重要话题,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年度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此外,从2011年开始,本所都会从工作实践出发就舆情相关的某一选题进行科研,为从事舆情研究工作的同行提供科学可靠的教育舆情研究参考。《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3》是年度报告系列第四本,是对我所前面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仍然遵循了舆情实践专题加舆情研究专题的传统,以期为读者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舆情实践和研究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3》:
  2.报道的重复性和连续性
  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重复性和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单独的舆情事件中,还体现在网络舆情整体状况分析过程中。在一个舆情事件形成过程中,各大论坛、新闻网站、各大门户网站争相报道、转载,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报道的内容大同小异,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形成基本一致的舆论场,很容易形成舆情危机。在对高校教师群体网络舆情整体状况分析过程中,笔者搜集了近两年的高校教师舆情案例,发现相关舆情报道具有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例如,在教师节前后,网络媒体、论坛、微博等对高校教师评奖评优、先进典型的报道是焦点;在“两会”期间,关于高校教师职称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教育反思性报道是讨论的热点话题。值得注意的是,相似议题会在一个时间段内连续出现,比如一起关于学术不端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后,各地相似事件就会走进公众的视野,引发新一轮的讨论,而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公众对高校教师群体师德师风的认识容易形成放大的趋势。
  3.空间的广泛性与集中性
  通过对近几年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网络舆情监测情况可以看出,舆情涉及学校与发生地具有空间的广泛性,每个地区、每个省份都有涉及,没有很明显的集聚现象。一些重大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地方性舆情事件容易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师德师风负面舆情事件中,一些名校名教授的语言或行为容易引发关注,从而形成网络舆情危机,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例如,近几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微博“骂人”、清华教授易延友称强奸陪酒女也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小、政法大学教授吴法天网上约架、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建议65岁领取退休金遭网友大骂、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等事件中,这些名校的教授都成了网络名人。
  4.渠道的多样性与互动性
  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各大门户网站、传统媒体新闻网站以中性及正面报道为主,措辞较为公正理性,但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也不“手软”;但负面报道更多地出现于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平台载体,后帖子被论坛、微博转载或者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传播,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情绪化倾向。互联网时代,各个传播渠道几乎都具有互动的功能,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网民的参与意识很强。网民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相互交流的过程就是高校师德师风舆情形成的过程。网民之间的这种互动性实时交流使舆情火速升温甚至产生群情极化现象,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二)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的影响
  1.对教师群体的影响
  腾讯网有一项针对“北大教授‘粗口门’”的网络调查,投票总数为1364。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教授的素质在严重下滑”?调查结果显示,选“是”的有939人,占68.84%。①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国大学教授的素质水平真的在严重下滑吗?网民心目中素质低下的大学教授的印象是怎样形成的?诚然,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由于媒体的集中报道被人为放大,严重影响网友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对整个高校教师群体师德状况的判断。同时,对于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负面报道也会投射到高校教师群体身上,产生“晕轮效应”,导致对高校教师群体产生师德失范的刻板成见。因此,高校教师群体为人师表的形象遭到破坏,人们对高校教师群体产生了心理落差以及道德担忧。
  2.对各大高校的影响
  网上负面舆情对高校教师产生了污名化影响,甚至对所在高校的形象也产生了影响。各大高校不得不思考:目前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面临怎样的形势?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各大高校更加注重对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增加整体绩效评估中对师德的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轻教学、轻育人、学术抄袭、言行失当等问题,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大学老师第一次有了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3.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一直都是社会的热点话题,民众对教育议题具有敏感性,一旦出现负面报道,就容易受到广泛关注,影响很大。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表示,大学教授被人随意调侃成“叫兽”,大学教师网上对骂、网下约架、学历造假,腐败校长等事件时有发生,但不少人将个别问题普遍化,不经调查便随意炮轰,把抨击教育当成时髦,这是教育的悲哀。而目前的网络舆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政府、社会乃至师生都对中国教育缺乏应有的敬畏,对整个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不断加深。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年度综述
一、2013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年度环境分析
二、2013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年特征分析

第二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专题分析
专题一:《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周年网络舆情专题分析
一、舆情事件概述
二、《教育规划纲要》三周年舆情特征
三、舆情点评
四、对策建议
专题二: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专题分析
一、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标准
二、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概况
三、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特征及影响
四、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五、高校师德师风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专题三: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专题
一、舆情概况
二、舆情特征
三、舆情点评
四、应对举措
专题四:“异地高考”网络舆情专题分析
一、事件脉络
二、特征分析
三、观点汇总
四、原因对策
专题五:高校学术不端事件网络舆情专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特征分析
三、原因分析
四、建议思考
专题六:校园性侵案网络舆情专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特征分析
三、原因分析
四、建议思考
专题七:高校涉经济问题事件网络舆情专题分析
一、基本概况
二、特征分析
三、原因分析
四、几点建议

第三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的育人价值
一、表现形态
二、作用机制
三、实现路径

第四部分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
一、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发展概况
二、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赋值
三、基于中国教育网络舆情指标赋值的案例分析
四、中国教育网络舆情监测评估指标体系评价与总结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