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封信 分享喜悦,收获人生
在你小学六年级那一年,阿婆、妹妹、你跟我四个人去住家附近的一家中菜餐厅用午餐。当第一道菜上来时,你就开始用餐,而且那一道冷盘里的小西红柿滋味很好,所以你是一个接一个送入口里,我们其他三个人都在看着。后来我忍不住开口了:“书文,很好吃是不是?可不可以跟我们其他人分享?”于是你数了一下剩下西红柿的数目:“还有4个。”你的意思是:不会不够啊!
后来阿姨告诉你:“我们家的传统是'好吃的东西与好朋友分享',所以只要有人在外面发现什么好吃的,都会特别带回来让其他人也可以吃到。”阿姨不是不准你吃,你吃得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我希望你在吃到或使用不错的物品时,可以想想与你亲近的人,也可以与他们分享。有句话说:“快乐与他人分享而加倍,悲伤因为与他人分享而减半。”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家的手足感情很好,尤其是姐妹之间。有人在商店看到好看的衣服,也会替姐妹们买一件,后来是因为每个人穿的都一样太像”制服”了,才放弃这样的做法。我们连在与朋友聚会时,尝到味道不错的食物,也会请老板另外打包,希望家人也可以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有时候买太多了,才发现不妥。现在我们各自成家,但是有好的东西还是不忘记与其他人分享,偶尔煮个东西也变成”大锅菜”,就是因为我们希望大家都可以吃到啊!
我记得我中学二年级、你母亲还念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四姐妹将压岁钱凑起来,想买一双鞋,于是就一起骑车去鞋店。后来看了价码,发现只能买一双鞋,于是就一起走出店外商议,决定该先买谁的鞋?后来鞋店老板娘把我们四人叫进去,她说她刚才无意中听到我们商量的事情,觉得很感动,说我们姐妹的感情这样好,因此她愿意用最便宜的价钱让我们买到鞋。我已经忘记当时买了鞋没有或是买了几双,但是鞋店老板娘的好心善意,让我们却也铭记在心。
现在我们都成家立业,分居各地,但是只要彼此拜访时,也都会将最好的东西带给对方,有时候甚至就是直接邮寄出去,我们所表示的就是”心意”而已。
上一回,你参加补习班的背单字活动,得到某快餐店的1000元礼券,你自己留着用了,我于是问:“你可以跟妹妹、阿婆分享啊!”
“她们不知道。”你说。
“可是我知道啦!”我道。
“可是带回来都凉了。”你加一句。
“可是那就是心意呀!凉了也没有关系,主要是心意呀!”我回应说。
我其实在与你对话之中感觉有一些遗憾与难过。我想到妹妹与外婆常常在吃到好吃的东西或是看到某些你喜欢的东西都会想到你,你却没有这样的反应。你真的是不能为别人设想吗?你是不是将他人的善意太视为理所当然了?
十多年前,有一次我上大二”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其中一位男同学相当认真,除了每一堂课都坐在第一排认真上课之外,发表意见时也颇为踊跃。有一次,他缺席了,第二周他又来上课,在中间下课时间,他走过来告诉我上周缺席的原因。我说:“你只要按照学校规定请假就可以了。”接着他将手上的书拿出来:“老师,上个礼拜上的重点你可以帮我画一下吗?”我当时愣在那里:这是怎样的一个请求啊?于是我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同学,你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重点要自己去找,我的工作也不是替你画重点。”他的表情还有点不解哩!
我为什么告诉你这个故事?跟你的故事有没有相似处?你好好去想一想。这位同学很认真,功课也不错,但是他上了大学却还依循着以往被动的读书态度,甚至还要求上课老师画重点!套句现代的流行话就是”白目”!你认为自己”会念书”是很不错的事,但是阿姨不希望你只是一个”会念书却不懂人情世故”的书呆子。老实说我们的社会不需要”书呆子”,而且只念书的”书呆子”对整个社会国家的贡献在哪里呢?我们做事有时候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而”会念书”并不表示你其他能力都可以,念书只是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已,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我们生活周遭还有许多可资学习的东西。老师之所以用奖励的方式鼓励你念书,主要是希望你可以因而更自动自发,”礼券”只是外在的增强物之一,效用不长久,最重要的是”自我增强”。念书不只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是可以增长自己的见闻、判断能力,甚至从中获得乐趣!你听过一句英国谚语吗?”快乐因分享而加倍,痛苦因分享而减少!””分享”的另一层面的意义是表示你有能力,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有的。
小编所加,延伸阅读
台湾地区的特色小吃,应该是去台湾旅游的一个重要吸引条件,不要说什么珍珠奶茶、卤肉饭,就是一个槟榔,也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面对口味多样的台式面包,也引来很多人关注,台北市的糕饼商业同业公会曾经对大台北地区300多家会员的面包口味做过普查,经过300多位烘焙师投票选出烘焙师父心目中的”四大天王”,结果前4名分别是“菠萝、葱花、红豆、奶酥”口味,其中“菠萝、葱花”分别得到24%、21%的选票。第5到10名则为克林姆、肉松、芋头、花生、鸡蛋牛奶面包及椰子面包。
在台北的一家糕点店调查显示,台式面包的每日销售量占五成左右,菠萝面包每天就卖出约2000个。
——根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2月25日报道整理
第10封信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我在美国念书的第一学期是寄住在当地美国家庭,那对老夫妇年纪与我爸妈差不多,房东鲍伯与妻子雪莉。鲍伯是一个很好奇也喜欢与人搭讪的有趣人物,他常常走在路上就可以跟陌生人聊上天。我有一回与他一起去邮局,发现他的聊天功力真是一流!走邮局好像”走自家厨房”,因为他会开始与旁边等待的人谈话,有时候就是从天气开始聊起,话题越来越广。雪莉更好玩,有一次我们开车去购物,突然她就将车停在路边,然后叫我一起走下来,原来路边有人挖洞做工程,她很好奇是什么工程,于是就下车一探究竟。我们走到那个洞口,往下看,雪莉就开始与洞内的两位工人对话,过一阵子才离开。很有趣的一对夫妇吧!
在台湾,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雪,但是你知道我第一次看到雪却是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我记得那一天还是像往常一样,要走路去上学,却发现路上布满了白色的雪,应该是前一天晚上下的,那种”惊艳”真是难以形容!当我看到树下有积雪,便毫不考虑地特别走过去踩,根本没有意识到周遭还有其他人!当我很高兴地踩上去时,就听到有人在笑的声音,我也不以为意,很大方地告诉那些路人:“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雪!”然后就跟他们讨论雪的模样。有人告诉我雪花每一片都长得不一样,于是我有一天晚上就仔细研究飘在我窗户上的雪花,真的是每一片都一个模样,没有重复,像是小时候玩的万花筒!真是太捧了!
我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或是与路人聊天,甚至是听听学生的想法,有时候就会找到研究的问题,于是可以开始设计一些找答案的方法去进行研究。我曾听到许多老师在说跟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有许多课业与生活上的问题,那时我就想:真的只是因为隔代教养的缘故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吗?于是我决定去探讨答案。我喜欢带妹妹去逛淡水老街,我们也喜欢玩一些新鲜的游戏,只要是新的游戏,我们必定会试一试。最近妹妹也开始玩”投篮机”,而且越来越有进步,我相信她也很有成就感。妹妹也跟你以前一样,非常喜欢问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回答。当我们也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我们也会说”不知道”,或是去找答案。
以前你常常搭捷运来淡水,沿途来或回去时,我就会问你这一站是什么?哪些字怎么念?让你可以有更多的学习,也不会让旅途无聊。瞧瞧生活中有好多好玩有趣的事物,而“好奇心”就是驱使我们求知的最重要动力,也因为人类的好奇心,我们才会有今日的文明。
你对于生活周遭的许多事物与现象会感到好奇吗?还是只是对电脑里的游戏有兴趣?当你将视野放在周遭人事物上,你会发现有好多好玩的事,好多有趣的人,觉得世界真美丽!此外,你也会看到许多现象,会想要知道原因或答案,这就是“好奇心”。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穷我们一生之力,都不太可能会了解。
阿姨记得许多年前在美国博士口试刚过,到另一位也刚通过口试的朋友家去吃饭,我们两个约好以书写的方式将口试心得写下来。结果他写的是:“口试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知道的那么少。”而我写的是:“口考之后,我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么多!”真是无独有偶,不是吗?
现在的社会需要“兼才”,因为竞争的对手太多了,因此以往的“专才”不复使用,也让你看见许多工作都需要”证照”,甚至要去考许多证照(如语言能力、电脑、餐厨)。这其实也提醒你:在专精某个专业同时,要尽量去获取、学习不同的才能。所谓的“才能”不仅仅是文凭而已,其他像是人际关系、领导才能、策划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都是。这些才能背后都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动机的支撑,才有可能持续下去,不是一时的行动而已。
有人说“好奇杀死一只猫”,但是不好奇让生活枯燥、无趣。当你保有好奇心,又有意愿去探索,你就会发现自己每天过得很有期待,很充实,而且很有创意。也有研究证实“老狗可以学会新花样”,“可见”学习永远不嫌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