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我的书架
0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全部
畅想之星
馆藏精品
浙江新华
超星
出版时间 :
搜索
给孩子的第一本独立自主书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ISBN:
9787512707412
作 者:
梁秋月著
出 版 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加入书架
畅销推荐
这才是孩子爱看的规矩养成书家庭教育社交礼仪自我管理养成好习惯
台海出版社
2024
你真的会学习吗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真相(图灵出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
青少年领导力培养新思维未来领导者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4
怎样说孩子才会主动学(图灵出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
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图灵出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给孩子的24堂思维启蒙课(智元微库出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
家庭教育指导二十讲/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线上课程配套丛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新时代“名师有道”智慧教育书系比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
海燕出版社
2024
教子真有道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24
逆风飞翔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2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广大家长的殷切希望,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并为此不懈努力着,但又常常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很多孩子养成了诸事依靠家长的习惯。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走完一生,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也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就是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
展开
作者简介
梁秋月,国家二级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河北省心理学会、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会员,拥有大量成功咨询案例。多次成功组织和主持心理辅导团体课程和心理讲座。与团队一起完成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培训。
展开
内容介绍
独立自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内涵,更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成功的一种必备条件。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独立自主性,事事都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学会放手,不要过多地“管教”孩子,更不要做孩子的拐杖。正确的教育孩子,在孩子独立前,把人生和生活的经验告诉他,是每一位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给孩子的第一本独立自主书》对家长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难题,教出优秀的孩子,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是一本简明、有益的家教类力作。
展开
精彩书评
孩子越独立,父母越省心,孩子将来越幸福!
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就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做打算!
独立自主,就是要“走出别人的脚印”;
独立自主,就是要“把失败写在背面”;
独立自主,就是要“勇敢地跳自己的舞蹈”;
独立自主,就是要“方法总比困难多”。
展开
精彩书摘
爱孩子,就放手让他独自去翱翔
小心!溺爱这个“温柔的陷阱”
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相对比较舒适,再加上大多是家中的独苗,许多家长都会抱着宁可自己多受苦,也不能让孩子受苦的心理,总是竭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哪怕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都会答应。只要看孩子高兴,不管是天上的星星还是梦中的幻想,家长都会尽力去办,好像只有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坦坦的,孩子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可这真的就是孩子幸福的开始吗?
越是从小被父母娇惯、溺爱的孩子,就越是不听话,越让父母操心,相反,大多数从小吃过苦,没有享受过“娇生惯养”待遇的孩子就会听话、懂事。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过:“如果你想毁了孩子,那你就什么都顺着他。”
父母的爱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爱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让爱泛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在其个性心理学畅销书《自卑与超越》中讲到: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曾对492名孩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有以下危害:
第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由于家长不让孩子自己做任何事情,有些独生子女已快上学了,还不能自己穿衣、洗脸。这些孩子胆小、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同时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第二,形成“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由于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所以,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因此,使孩子变得自私,不关心别人,缺乏集体观念和责任感,不懂得友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人很容易成为没有社会道德的人。
第三,养成不知勤俭,却爱挑剔,花钱如流水的“阔少爷”作风,也是家长从小溺爱的恶果。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与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着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李芳的妈妈与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却给孩子买各种玩具、电子琴、钢琴、请家庭教师,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吃一点点苦……
李芳高中毕业以后,妈妈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让李芳到国外留学。
妈妈刚把李芳送走一个星期,一天下班回到家里,她惊奇地发现,宝贝女儿居然正坐在家里看电视,不禁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
原来,李芳刚到国外,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不通这一困难,她的那点英语水平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再加上她在家的时候就不大懂得与人交流,所以,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求助的对象。因此,遇到一点小事,她就手足无措,只能打电话回家哭诉。
最后,她终于忍受不了,就买了张机票回来了……看着自己娇气的“千金”,这位妈妈欲哭无泪。到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正是自己无节制的溺爱,才让孩子变得如此无能,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只会退缩回来求助。“如果让我重来,我一定不会再溺爱孩子了,”她后悔地对朋友说,“可惜,世间没有后悔药。”
可见,溺爱猛于虎。因此,家长一定要明白,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本能,但这样的本能过了头,这份对孩子的“爱”就变了味,它对于孩子来说也不再是爱,而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孩子是终究要出海的船,父母只是暂时的避风港。出海的船必然要经历风浪,会遇到许多暗礁……这期间需要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父母是无法替代的。
同样,锁在笼中的鸟飞入林中便会饿死,因为它们养尊处优惯了,以致失去了猎食的能力。它们习惯了依靠人类的喂养,即使林中有食也不知如何去获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家长既然爱孩子,就应当恰到好处地去疼爱,应当放手,让孩子用他们那稚嫩的翅膀独自去天空翱翔,去接受锻炼,去适应这个社会。
不包办代替,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也就是说,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包办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不知大家有没有见过,一个十一二岁的中学生,竟然不会自己系鞋带?不要怀疑,这的确是真实的一幕——
“爷爷,鞋带又松了,帮我系一下!”公交站台上,一个背着书包的初中男生边说边将脚抬起来,一旁的爷爷慢慢弯下腰,帮他将鞋带系上,这段时间,男孩一直和旁边的同学聊着天!
有好事的人等老人帮孙子系上鞋带后,就问:“大爷,您这是来接孙子放学吧?”老人点头回答:“是啊!我担心孙子放学在路上玩,就来接他放学。”“您孙子有十一二岁了吧?他自己不会系鞋带?”“嗯!我孙子从小就是我和我老伴带大的,小时候从来不给他穿系带子的鞋,上小学时,我们还会专门给他备一双不需要系鞋带的鞋,万一鞋带松了没办法系,就换一双鞋。现在尽管上初中了,可还是没学会系鞋带。”那人又问老人的孙子,这个大男孩一脸无辜:“从来都是爷爷奶奶帮我系鞋带的啊,这有什么啊?”那人摇了摇头,接下来就没再说什么……
一个十一二岁的中学生,竟然连自己的鞋带都不会系,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应该怪谁?不仅仅是系鞋带,生活中,有的孩子十几岁了,竟然连衣服也穿不好,这都该怪谁?怪孩子不去学?还是怪孩子学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相信我们也该感到无奈了吧!
看看现在的孩子,吃饭需要大人一口一口地喂,绝对不肯自己吃;睡觉也要有人陪,否则就闹脾气不肯上床;早上起床不叠被子,吃完饭也不懂帮忙洗碗,就连书包文具也必须家长帮他收拾好,他自己绝对不会动一根手指头……
我们希望孩子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吗?一个从小被包办惯了的孩子,自理能力往往很差。这样的孩子遇事总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由于懒惰,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在性格上,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上学后,他们也会缺乏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不是父母们乐于看到的。
有人曾对某小学的学生做过调查:遇到困难怎么办?97%的小学生回答:找父母和老师。
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其弱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国内外的评论认为: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很优秀,可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则明显不足。“高分低能”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
由此可知,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在西方国家,父母常常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两岁半以后,上厕所都由孩子自己处理。尽管大人事后要检查,但十分注意让孩子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由于他们从小就重视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因此,西方的儿童大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有一次,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在弯腰吃力地系鞋带时,一个路过这里的成年人提出要帮助他,却遭到了拒绝。
孩子问成年人:“你知道我多大了吗?”
“不知道,可我想你应该很小。”
“我已经不小了,我都4岁了。”
显而易见,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样的小事应该由自己来做。
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时,父母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料,无可厚非,因为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是,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的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做父母的只想让孩子生活舒适,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那么父母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束缚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会做。将来孩子长大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工作,就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不但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葬送他们的美好前程。
我们都知道这句俗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现在不替孩子的未来多考虑,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未来他不能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像是一个因果循环,我们不能自作自受,更不能让孩子也自作自受。
因此,当你在照顾年幼的宝宝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这样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让孩子学会自己作决定
亮亮刚上二年级,课余时间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而对踢足球却不感兴趣。但他却有个足球迷的父亲。
父亲看到亮亮经常去练习打乒乓球,就教训他:“小球没有出息,去练大球!”
亮亮不愿意踢足球,父亲就强迫儿子和他一起去足球场练球,弄得亮亮总是不开心。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女儿想学长笛,母亲却非要她放弃长笛改学钢琴;儿子喜欢文科,父母却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借口,为他选择理科……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痛苦的,对此,成年人应该感受最深。父母同样应该明白: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强迫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情,孩子总会不开心。要是让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去行事,就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敌对情绪和反抗。
当然,父母会说这样“难为”孩子,其实是“望子成龙心切”,是善意的。但是,父母的“善意”有可能带来“恶果”,这等于抑制了孩子的长处,而放大了孩子的短处,有时可能会弄得孩子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都没有了兴趣,结果得不偿失。
也许有的父母这样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那就应该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去实现。可孩子们并不接受,他们觉得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主。于是,两代人之间就发生了冲突。
其实,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不仅给了孩子生命,也给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权利。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就像上面提到的父母,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当遇到要选择的情况时,就拿不定主意,只能听从父母的决定。这样,孩子就会形成没有主见、做事犹豫不决的性格,这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首先,那些没有主见的孩子,在心理上是自卑的。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评价,进而自我否定。自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所以总是一味责备自己,讨好别人。
其次,没有主见的孩子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某些事情难以下决定!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容易受他人影响。
再次,没有主见的孩子遇事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要经过反复比较,反复动摇。结果错过了成功的最佳时机,最后一无所获。
最后,没有主见的孩子的口头禅是“我再想想”、“我先问问我妈妈”、“我不知道对不对”,也因为如此,很多人不喜欢与没有主见的人交往。
总之,一个人遇事反反复复,犹豫不决,总拿不定主意的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选择能力的形成,而选择能力的强弱又对人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是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度过人生的每一步的。其中,有些选择会直接影响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命运。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正是选择的大敌。
因此,为了孩子能健康的成长,父母最好“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再去帮助孩子。
对此,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的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用命令的口气:“就这样做怎么能行”“你该这样做”“我不允许你和谁谁交往”,等等。这种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只有服从父母的意志行事,而孩子这样做心里能高兴吗?
作为一个聪明的父母,你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商量式语气,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我想能不能这样做?”“我想你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会更好一些!”等等。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的能力。
用商量代替命令,不仅能鼓励并引导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聪明的妈妈,你应该给孩子表达意愿和想法、自己进行选择的自由和机会。比如,给孩子买玩具时,家长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尽量买孩子喜欢的玩具;在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选择购买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物品。给孩子报特长班时,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家长要多多支持。
2.让孩子在限定范围内选择
有位美国家长带着他2岁多的女儿去吃饭,在饭桌上,女儿不肯喝果汁,嚷着要和大人一样喝可乐。
2岁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但是,在中国家长看来,孩子这样是不乖的表现,可是,这位美国家长却没有强求孩子喝果汁或可乐。
当着客人的面,这位父亲说:“喝完你杯子里的果汁,可以在我杯子里喝一口可乐。”这其中隐含的选择是:你可以不喝果汁,但也没有可乐喝。
这位美国家长很具体地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以及每种选择行为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父亲对女儿没有提什么要求,只是让女儿自己选择作决定。
后来,2岁多的女儿想了想,还是喝完了自己杯子里的果汁。这位父亲说话算数,当场兑现,笑眯眯地允许女儿在自己的杯子里喝一口可乐。
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面对过多的自由和选择,反而不利于他选择和作出决定。因此,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范围的选择权利,也就是让孩子在限定的范围中进行选择。这样,孩子会逐渐树立起适当的选择意识。
3.让孩子自己作选择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幼年时长着碧蓝的大眼睛,鼻梁挺拔端正,一头金色的卷发,显得英俊、神气,很招人喜爱。尤其是他那一头金黄色的卷发,非常漂亮,妈妈很喜欢富兰克林这头漂亮的卷发,并喜欢用各种服装来打扮年幼的富兰克林。但是,妈妈为他选择的衣服,富兰克林并不喜欢。
有一次,妈妈想给富兰克林穿绉边的套装,富兰克林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不满。
又有一次,妈妈想说服富兰克林穿苏格兰短裙,富兰克林又拒绝了妈妈的好意。最后,富兰克林和妈妈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关于这段故事,富兰克林的母亲萨拉在《我的儿子富兰克林》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做妈妈的对于衣饰的品位虽然高雅,可是我们执拗的儿女却并不喜爱。”可敬的是,富兰克林的妈妈并没有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萨拉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从来不曾试图对他施加影响来反对他的喜好,或者按我们的模式规定他的人生道路。”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只要父母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作决定,孩子就会让父母惊喜于他的成长。所以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妈妈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信任他、尊重他,不要横加干涉,孩子会在家长的信任中成长起来。
给孩子真正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浩浩刚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就给他准备好了房间,说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可是,浩浩从学校刚回到家中,妈妈就开始管束浩浩,不能看动画片,不能玩玩具,要先把作业做好,然后再做妈妈给他买的课外练习。
浩浩虽然不满意,可还是坐在自己的小桌前,磨磨蹭蹭地开始写作业。妈妈不放心,过10分钟就进来检查浩浩做作业的进度。浩浩虽然很反感妈妈的做法,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在一个小店里,店主夫妻二人有一个正上小学的女儿,每天晚上路过此处的人总能看见小女孩独自坐在店门口弹琴。初冬的夜晚已让人觉得冷飕飕的了,可孩子还得赤手在风中练琴,练了几遍之后,她回头望望身旁的母亲,那眼神好像在问:我可以休息了吗?可母亲却严厉地说:“又想偷懒,时间还早,接着练。”小女孩无奈,只得极不情愿地继续着。琴声在空气中回荡,那声音虽然清脆悦耳,却分明夹杂着一丝无奈。
类似上面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
在孩子很小时,有的父母就会为孩子准备房间,而且在孩子的房间里,有着最豪华的设施,让孩子在这里安心地玩乐,安心地做作业。可是父母是否会想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独立的房间,更要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的遐想空间。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们需要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自己能自由玩耍的空间。如果时间上全由父母安排,空间也由父母支配,孩子的事情全由大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不能培养出来。
有一位明智的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每天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有时玩,有时读自己喜爱的书,有时画画。当然,有时可能是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孩子逐渐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计划。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足,在生活中会犯一些错误,但孩子犯错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只有父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才能培养出健康能干的孩子,他将来才能独自撑起一片天。
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到从小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空间呢?具体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给孩子提供一个“专属空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他提供一个“专属空间”,也就是专门属于他的成长空间,这是孩子感受自由的开始。
如果有条件,我们最好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让他自己安排、布置自己的房间。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话,我们可以从房间里开辟出一块区域,规定为孩子的“专属空间”,可以让他摆放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学习,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去破坏他的世界,那么,他的天性就能在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当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他就需要对此负责,要经常整理,这无形中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和自理能力。
2.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明明是个很贪玩的男孩子,学习不用功,每一次都需要妈妈监督才回家写作业。为了改变儿子贪玩的习惯,明明的妈妈想出了一个办法。她知道孩子想要自由,就与明明商量,如果他每天放学后把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剩下的时间都由他自由支配,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明明听妈妈这样说,非常高兴,就同意了妈妈的要求。从此以后,明明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甚至有伙伴来找他玩,他也坚持先做完作业,然后才高高兴兴地跟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一段时间后,明明的成绩不但提高了,也比以前快乐了许多。
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时间,有利于孩子学会自主地安排事情,提高生活的独立决断力。给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使孩子更加快乐,学会独立思考,这些都可以为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千万别让“伪自由”毁了孩子
有的妈妈秉承“爱孩子,就给他自由”的教育观念而给孩子完全的自由。但是,这样做真的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婷婷9岁了,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妈妈给了她绝对的自由,什么事情都听从她的选择。
一天,妈妈特意为婷婷做了她最爱吃的饭菜。吃饭的时候,婷婷却说:“妈妈,我不想吃。”
妈妈急忙问道:“这些菜不是你最爱吃的吗?”
“可是,我现在不想吃了。”
“那你说,你想吃什么?”
“想吃蛋炒饭。”
“好,妈妈这就去做,你先去玩一会儿吧!”说完,妈妈就去为心爱的女儿做蛋炒饭了。
这位妈妈给了婷婷绝对的自由,“尊重”她的选择,即使她做得不对,也不去指正。这种缺乏管教的自由已经严重变味了,变成了“伪自由”。
我们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在所谓的“自由”中变得为所欲为。
事实上,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对他放任自流。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和管束,就像风筝一样,需要用线牵引着它,给它指引一个方向,它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但是,我们也不能管束得太紧,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反弹得就越厉害。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松弛有度,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管教得过严。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比如,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担一定的家务活,不可以挑食,进入他人的房间要敲门,等等。如此一来,孩子既得到了自由,又有了规矩的约束。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守护秘密更多意味着责任;但对于孩子来说,拥有秘密并保守秘密是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可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成长,认为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小秘密。于是,这些父母无所顾忌地闯入孩子的“隐私地带”,翻看他的书包、抽屉,偷看他的日记、信件、网上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
一天,妈妈像往常一样给11岁的女儿收拾房间。无意间,妈妈发现了女儿放在枕头底下的抽屉钥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妈妈打开了女儿本已上锁的抽屉。妈妈被抽屉里的东西吓了一跳,里面全是一些明星的照片、CD等。
女孩放学回到家,妈妈严肃地说:“到你的房间来。”
当女孩看到被打开的抽屉时,生气地说:“谁让你乱动我的东西了,这是我的隐私。”
“我不动你的东西,我怎么知道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啊!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可是你却把心思用在这些不正当的东西上。”
“怎么不正当了?我还不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吗?”
“如果是某某科学家,我倒是很高兴,但是你却崇拜一些明星,这对你的学习有什么用啊!我警告你,赶快把这些东西都收走。”说完,妈妈就走开了。
女孩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伤心极了。
妈妈翻看女儿的抽屉,虽然看起来是一种对她的爱,但是这种以爱的名义侵犯她隐私的行为却是不正确的。父母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还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另外,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方式将自己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门紧紧锁起来。结果,我们更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亲子关系也会更加恶化。在学校里,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孩子这样埋怨道:“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
事实上,孩子拥有隐私,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正在慢慢走向成熟,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拥有隐私,是孩子迈向成熟和独立的必经之路。
假想一下,如果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他的心理状态仍然像几岁的孩子那样天真,也许可以说明他的心智不够成熟,甚至说明他的心智成长是不健全的。因此,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诞生了内心世界,他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了。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秘密呢?
1.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已经开始思考,他们心中有一些秘而不宣的东西,并不喜欢他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干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这些隐秘,不要去追问他们。当孩子认为这些“秘密”需要他人了解的时候,是会告诉父母和他人的。如果父母做出有伤孩子心理意愿的事情,那孩子一定十分伤心。他可能认为自己在家中没有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放弃对美好前途的追求,心灰意冷,丧失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因此,珍视一颗童心的成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拥有一份独自承担的内心秘密。
另外,父母要注意,尊重孩子的隐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不要未经允许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等隐私,二是不要将自己所掌握的孩子的隐私随意宣扬出去。孩子的某些弱点和考试成绩一样同属于孩子的隐私,需要父母的保护。
2.用心了解,掌握孩子的蛛丝马迹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悄悄地腐蚀着孩子的心灵。如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间外出甚至彻夜不归、早恋等一些品行变化和心理动态,家长应及时观察和掌握孩子的这些“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以利于正确的引导。
3.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尽管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但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是非观念不强,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正值成长的心理危险期,所以在处理诸如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生活等许多方面,还不可能把握好尺寸。因而家长在细心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掌握孩子内心隐秘的同时,要根据其性格、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爱好、理想甚至异性朋友时,更应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自己的思维,生理和内心隐秘,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使自己学会如何去辨别朋友,增进友谊,处理矛盾,并不断排除和修正内心隐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
4.多加沟通,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也许有的父母会问,难道孩子的隐私就不能过问了吗?不是,只是过问时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讲究方法,先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再让孩子自愿地和你倾诉隐私。隐私有一定的相对性,自己的私事对一些人是隐私,对另一些人可以不是;隐私可以转化,不信任你时是隐私,信任你了可以不是隐私。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越来越独立,渐渐自己能判断哪些事情要与妈妈商量,哪些事情要告诉爸爸。因此,作为父母,要想让孩子对你畅所欲言,就必须自己打开心扉,和孩子建立起一种无话不谈的关系,以争取孩子的信任,使孩子主动、自愿地披露心中隐私。但即便如此,孩子不愿说出来,那么,也要耐心等待,而不能以打骂、呵斥的方式强迫孩子,强行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其结果大多会适得其反,并使亲子关系趋于紧张。
因此,父母要学会信任孩子,与孩子一起分享和分担。父母要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与隐私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让孩子主动敞开心扉,这是避免矛盾的最好办法。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的秘密可以不告诉我,但是,如果有对你不利,或者将对你构成威胁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一定要提早告诉我,让我们一起面对,一起解决。让孩子知道——关键时刻,父母才是最能够给他直接帮助的人。
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
高尔基曾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因此,劳动是神圣的。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然而,很多父母心疼孩子学习压力大,或由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就省去了他们做家务的时间,使孩子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习惯。
强强是个六年级的孩子,以前的学习成绩很好,也很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
但是有一次,强强数学考试得了69分,妈妈一听,脸上就露出了不悦的神情。强强并没有太当回事,因为他觉得自己尽力了,而且事后他也进行了反思。那天写完作业,他照例去厨房帮妈妈洗菜做饭,妈妈一看到他便呵斥道:“还不去学习,跑来这里做什么?”强强笑着说:“我作业写完了,您那么辛苦,我帮帮您。”
妈妈听了更生气地说:“你要真想帮我就去好好学习,不要在这里帮倒忙,学习好了就什么都有了,一个男孩子学做什么家务啊!”接着,妈妈又开始数落强强学习上的不足,直到说得强强悻悻地离开。
回到房间的强强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番好意,想分担一些妈妈的辛苦,为何被说成帮倒忙,还被批评了一通。
从这以后,强强再也不做家务了,但他也不想学习,而是坐在书桌前发呆,跟父母的关系也一日比一日冷淡。当然,他的学习成绩也是一路下滑。
学习固然重要,但我们还是可以让孩子抽出少部分时间来从事家务劳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体力劳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从小爱上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而且可以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为孩子顺利成才铺平道路。让孩子爱上劳动,是使孩子习惯于劳动,适应劳动,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劳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只懂得学习的孩子一进入到社会就会有适应能力差,动手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等表现。热爱劳动的孩子更懂得享受生活,具有更高的情商,他们往往在面对困难时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因此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排孩子从事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
有时候,孩子会突然想做某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不适合孩子做。这个时候妈妈要做到既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又不能因此让孩子对劳动失去兴趣。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想要洗衣服,这根本就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如果真的给他一件衣服让他洗,可能到最后会因为有难度而放弃,从此他就会对劳动丧失了兴趣。这个时候妈妈可以给他一条小手绢让他洗,这样既没有给孩子造成困难,又满足了孩子的兴趣。而如果孩子想用水果刀削水果,或是提开水壶,这些都是很危险的事情。这个时候,妈妈要告诉孩子,这样的事情等他长大以后才能学着干。
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要能逐步学习进餐、穿衣脱裤、解大小便、收拾玩具或帮成人取放物品等;4岁左右的孩子要求他们能独立迅速地穿脱衣服、折叠衣被,做些简单的家务,如抹桌子、扫地、洗袜子等;五六岁的孩子应要求更高,要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有始有终地做自己能做的事。双休日包饺子时,孩子也想参加的话,父母们应该欢迎孩子的加入,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让孩子揉一揉、看一看、想一想、最后尝一尝,体验自己劳动带来的快乐。
2.孩子干得出色,就要及时表扬
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劳动成果当然不可能是完美的,甚至有时候可能与预期的相差很远,但是父母不应该嘲笑或者忽略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应该尊重他们,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受到鼓励的孩子得到心理暗示,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劳动。这种刺激与激励的方法更容易让孩子继续保持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劳动
孩子是非常喜欢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如和妈妈一起择菜洗菜、收叠衣物、清扫房间、整理花木;节假日和全家人一起包饺子、打扫卫生等。妈妈和孩子一起劳动,可以提高孩子对劳动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增进母子感情,还能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妈妈应以身作则,以自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来感染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4.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方法
孩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妈妈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仿效成人劳动,学习一些实际的劳动方法。比如,孩子有一个美丽的洋娃娃,并且很喜欢它。这时,妈妈就可以让孩子给洋娃娃洗澡、洗衣服、铺床等。这样既符合孩子的兴趣,又让孩子从中学到了东西。对于一些难以掌握的劳动技能,就需要妈妈耐心地讲清方法并给以示范。大家都知道,让孩子学会系鞋带是一个难题,有的孩子只会打死结。这个时候,如果把孩子训斥一顿,就会影响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因此,妈妈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和示范,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反复练习。另外,在教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妈妈不要急于示范,更不要伸手代劳,而是先让孩子先动脑筋,看他能否独立地想出办法来。
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们对孩子的学习都是特别关注。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从孩子一上学,在孩子写作业时就拉把椅子坐在旁边进行监督。父母在孩子旁边陪着、看着,提示孩子怎么思考、怎么写,提醒孩子专心、抓紧时间、姿势端正,孩子做完后替孩子检查错误。其实,父母们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那样做孩子就无法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一位妈妈就曾经这样大倒苦水:
我天天陪着儿子做作业,他有不会的我教他,他出了错我给他检查、督促他改。原以为他能养成好习惯,哪知道,我临时出了几天差,没法陪他做作业,他不但有一天的作业没有写,剩下几天的作业错误连篇。我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做作业?为什么不好好检查呢?”结果,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谁让你出差了?不都是你给我检查作业的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我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作业原本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是孩子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之一。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都是对当天学习内容的巩固,或预习与当天的内容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本意是借助于这些作业,培养学生对知识循序渐进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样的家庭作业,只要认真思考,是不难独立完成的,根本不需要家长的参与;相反,如果家长越俎代庖,不但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会使孩子滋生依赖心理,形成了习惯,势必影响孩子上课的注意力,他会认为课堂上听不懂没关系,反正回家有人帮忙,这样,又养成了学生不专心听讲的坏毛病,真是其害无穷。
其实,家长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还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好办法。别小看家庭作业,它可以让孩子品尝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这些小小的成就感又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父母们应该改一改陪伴式的方法了,不要再陪着孩子做作业,要让他学会自己思考与检查作业。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那样才能让孩子静心。如果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书,孩子在写作业,这样的氛围该是多么温馨啊!
2.相信孩子能做好作业
有些父母不是不想让孩子自己写作业,只是一看到孩子不是写错字就是忘掉一道题,心里就会跟着着急,最终,不得不陪着。其实,孩子写作业写错一两个字,或者因为粗心忘掉一道题,这都是正常的事情。更何况,孩子也不可能次次作业都出现这个毛病,他也会自己注意的。
因此,我们要相信孩子,我们的信任反而会让孩子变得自觉起来。孩子也会犯错,我们可以不用每次都去提醒他,当他因为作业出错或者没有做完全部作业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几次批评之后,孩子自然就会记住要认真对待作业。
3.提高孩子做作业的兴趣
孩子的作业多半是对当天学习的复习与总结,偶尔会有一些课外的延伸性作业。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种说法来提高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学了一天的知识,你一定很有收获。想想今天都学了什么,然后再用作业来复习一下吧,你就能将这些知识记得更牢靠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比如,帮孩子巧妙安排做作业的顺序,先让他做他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作业,这样他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同时,我们还可以帮孩子科学安排做作业的时间,不一定非要让他一口气都写完,可以允许他中间休息5~10分钟。正确的做作业的技巧将能帮孩子更快更好地完成作业。
4.教给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
当然,提倡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并不是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家长需要做的,是督促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检查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善于启发孩子,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给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
例如小学生的造句练习,雯雯的父亲做得就很好。雯雯遇到一个词不会造句,不得不向父亲求教。父亲让孩子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包含这个词的句子,认真朗读,并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必要时还可以查查工具书,把词义弄懂;然后,再让孩子联系实际生活和平时说话的语境和语调,恰当地运用这个词。孩子的难题很快迎刃而解,造出了令人满意的句子。最后,父亲向雯雯竖起大拇指,说:“你造的句子真棒!”渐渐地雯雯的语言表达水平大幅度提高。
5.逐渐帮孩子纠正“不陪不写”的毛病
也许有的孩子已经养成了“不陪不写”的坏习惯,那么我们最好立刻停止这种陪伴。在得知孩子的作业量与作业时间之后,我们可以找借口出去,或者离开他的身边,估计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再回来,并检查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
如果孩子完成了,我们要给予表扬,因为这是他自己主动独立完成的,我们可以借此机会鼓励他争取以后天天这样做;但如果孩子没有做或者只是在应付作业,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改正错误。不过,此时我们不能太过严厉,要不孩子可能会感到厌烦。
相信只要父母们有耐心,用对了方法,孩子就会慢慢养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
展开
目录
PART 1
爱孩子,就放手让他独自去翱翔
小心!溺爱这个"温柔的陷阱"
不包办代替,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让孩子学会自己作决定
给孩子真正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
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鼓励孩子勇敢地表现自我
培养孩子凡事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不要盲目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PART 2
多份担当,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计划
懂得自省是最高的智慧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孩子摆脱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教育孩子为人要诚实
培养孩子做事细心的好习惯
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改正孩子找借口的毛病
PART 3
授之以"渔",培养孩子更多的立身能力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注重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
教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
让孩子学会在竞争中胜出
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PART 4
高情商,让孩子做自己情绪的小主人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孩子学会控制愤怒情绪
不要让孩子陷入焦虑的泥沼中
教孩子远离嫉妒
正确引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帮助孩子克服浮躁心理
PART 5
温室树苗难自立,给孩子上好挫折这堂课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
让孩子学会直面人生的挫折
请允许你的孩子失败
告诉孩子风雨之后是彩虹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坚强
培养孩子用乐观的心态笑迎挫折
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PART 6
善于交往,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交际圈
学会交往,让孩子独立快乐地成长
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朋友
教孩子学会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
教孩子学会倾听
做一个会赞美别人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人
培养幽默感,为孩子赢得好人缘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惧心理
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处理矛盾
PART 7
学会理财和消费,让孩子成为理财小专家
理财教育要尽早
教孩子学会自己买东西
培养孩子从小储蓄的好习惯
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经济管理"
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艰辛
抑制孩子的攀比心理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让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继续借书
去结算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
3
)
发表书评
取消
发表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省本级
嘉兴市
湖州市
金华市
丽水市
台州市
舟山市
衢州市
温州市
杭州市
宁波市
绍兴市
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登录
没有读者证?
在线办证
新手上路
快速入门
购物指南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
配送方式
快递送货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特色服务
在线办证
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就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做打算!
独立自主,就是要“走出别人的脚印”;
独立自主,就是要“把失败写在背面”;
独立自主,就是要“勇敢地跳自己的舞蹈”;
独立自主,就是要“方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