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家长怎么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482815
  • 作      者:
    姜萌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姜萌,全羽教育创始人、首席专家,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清华大学硕士。曾受邀担任清华大学职业辅导月辅导师,浙江大学特聘生涯顾问讲师,曾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数十所高校进行生涯规划讲座,出版多本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类畅销书,曾多次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专访。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家长怎么办》是一本引导中国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图书,打破家长“神圣”的概念,从哲学角度对比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提出家长与孩子平等理念。由此引申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自我管理问题。家长要具备结果思维,着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抓大放小,做一个有层次有见识的家长。《中国家长怎么办》结合世界最新理论,从需求、性格和个性化三个维度提出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困局指明道路。
展开
精彩书评
  所谓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家长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等展开咨询、诊断、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也就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定制教育目标和培训方法,从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深层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学大教育集团创始人兼CEO金鑫
展开
精彩书摘
  师出无名:父母原来不神圣
  生命的创造,从科学上来看,是一种奇迹。
  因此,创造奇迹的父母被看成是神圣的代名词,这件事似乎不必再讨论。父母的神圣被诗人、艺人所歌颂,就连小学生写作文也要有意无意地“狠狠”歌颂自己的父母。
  然而,绝大多数父母只是这个社会上的普通人,并不是领袖、伟人和明星。他们在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社会上默默无闻,在家庭中恣意生活,遵从着世俗的规则,有时候还缺乏自持地乱发脾气。就是这样的人,普通到从来都没人敬佩,一辈子都不可能上电视,甚至昨天还因为在工作单位偷奸耍滑被领导批评,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被路人鄙视,在家里摔东西爆粗口而使亲人受伤,怎么只要到了自己孩子的作文里,就突然爆发出神圣的万丈光芒了呢?
  所以,这个世界上觉得作为父母是神圣的人,也许就剩下父母自己了。
  当然,还有生下来就被洗脑的孩子。
  之所以要用父母是神圣的来给你的孩子洗脑,一来是为了掩盖自己并不神圣,甚至还有些懦弱和庸俗的本质;二来则是下意识地要为自己控制孩子、管理孩子、戕害孩子,甚至美其名日“教育孩子”找一个听起来充满浩然正气的合法性的理由。历史上的君王强调“君权神授”,我们的父母强调“爹妈权准生证授”。奸雄曹操同志如此雄才大略,为了师出有名的合法性也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的父母显然也得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给自己找个合法性的借口,那就是“挟神圣以管孩子”。
  父母要是跌下神坛,一切对孩子大义凛然地管控,就都是空中楼阁了。所以,几乎没有父母会敢于放弃强调自己的神圣。
  如果我们是具有逻辑思维的正常成人,我们下面就来想一想,所谓父母神圣,究竟神圣在哪?
  1.1从动机来看,何来神圣
  为什么要孩子?
  这个问题探讨的,从心理学来看,是个动机问题。
  如果父母要孩子的动机是神圣的,比如“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生个孩子如果是为了解放全人类甚至全宇宙,确实是比较神圣的,持有这种动机的父母也真是称得上神圣。
  如果父母要孩子的动机是庸俗的,比如“养儿防老”——把生孩子视为缴纳养老保险,或者“传宗接代”——把生孩子视为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数据备份,那么不把孩子当人而当成账户和硬盘的父母,本身也是庸俗的,更谈不上神圣。
  除了上述极端神圣和极端庸俗的例子,比较普遍的要孩子的动机都有哪些?我们不妨分析分析,看看这些动机究竟有多神圣。“结婚三年了,该要个孩子了。”
  是谁规定结婚三年以上就“该”要个孩子?更进一步,是谁规定结婚就一定必须要孩子?持有这种动机的父母,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有多想要孩子,否则他们也不必磨蹭三年再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很多时候是在犹豫中迫于社会的压力——“你看他俩都结婚这么久了,还没有孩子,不会是有什么生理问题吧,嘿嘿嘿。”
  为了不让别人“嘿嘿嘿”,结婚已久的夫妻决定要一个孩子,以终结街坊邻居对他们生育能力的猜测。
  为了自证生育能力而要孩子,这事儿神圣吗?
  “同龄人都有孩子了,我们没有落后。”
  是谁规定同龄人有了孩子,我们就必须有孩子?又是谁规定如果没有孩子就落后于他AT?
  很多时候,这种压力来源于上一辈父母的督促,而上一辈父母的压力则来源于自己周围的同龄父母前赴后继升级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当他们的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纷纷成为“爹妈2.0”的时候,作为仍然是“爹妈1.0”版本的他们,深切渴望着“含饴弄孙”的美好晚年生活——棒棒糖已经买好了,就差小孙子了。所以就用尽力气对自己的子女施压,让他们迅猛地完成造人工作。
  而接受了这一重大使命和压力的他们的子女,只好互相督促,抓紧时间生孩子了。
  ……
展开
目录
1 师出无名:父母原来不神圣
1.1 从动机来看,何来神圣
1.2 从义务来看,何来神圣
1.3 从门槛来看,何来神圣

2 人人平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2.1 养育关乎信仰,平等源于独立
2.2 平等的核心:别人的事儿你管不着
2.3 同事模式:只是建议和引导

3 家庭“教育”不存在,责任全都在家长
3.1 所谓家庭教育,不过是人格的较量
3.2 家长“自杀”:管住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3.3 最惨的家长:被孩子踢出个人世界

4 监护不等于过度保护,抚养不等于饲养
4.1 为孩子好,不等于孩子好了
4.2 不让孩子犯错,最终会铸成大错
4.3 从“妈妈打桌子”看责任教育的缺失

5 小事儿别计较,大事儿别糊涂
5.1 努力事小,选择事大
5.2 成绩事小,成才事大
5.3 成功事小,幸福事大

6 家长没见识,孩子没本事
6.1 最大的见识,是知道自己没见识
6.2 意识的八个层次:不做低层次的家长
6.3 增长见识:无法回避的终身学习

7 孩子的需求,家长的机会
7.1 需求:孩子的方向盘与发动机
7.2 替代与重建: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上瘾
7.3 无条件的爱:懂需求的家长让孩子离不开

8 因材施教:性格色彩与家庭教育
8.1 自我认知:不同家长不同色
8. 2 对症下药:不同孩子不同色
8.3 亲子互动:性格色彩大碰撞

9 个性化教育:让孩子做一流的自己
9.1 定制化:满足独一无二的个性需求
9.2 持续化:顺着孩子的生命力量前行
9.3 全人化:知识、能力与良知的全面提升
后记:以爱之名,不忘初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