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与华语的关系。英语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华语对非华族新加坡人以及部分华族年轻人而言,是事实上的外来语,他们中有的接受过华语教育,更多的则基本听不懂华语。因此在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时,可以因人而异的使用英语讲授,或以英语为中介语进行讲解,学生可以用英文表达自己的对儒家伦理的意义理解。
关于华语与方言的关系。新加坡教育主管部门历来主张以华语规范方言,希望将普通话作为规范的汉语,便于华人族群通畅交流。对于该政策需反思的是,在提倡使用规范华语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方言。语言学界称新加坡为“方言宝藏”,新加坡老一代华人有的能说两到三种方言。在“多讲华语,少用方言”的政策导向下,新加坡华语与方言此消彼长,如何在推广华语的同时保护闽南话、潮州话、广府话、海南话、客家话、福州话、福清话、广西话和上海话等,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为,以“华语取代方言”的流行说法中,“取代”一词尚需斟酌。再如,华族家庭使用汉语方言进行家人交流之得失等,也是有待研究并作出科学评估的课题。当下,保护方言以及用方言表演的民间曲艺,已引起新加坡语言工作者的关注与呼吁。
关于华语环境的营造。华语教师长期来一直提倡华族家庭的家长与子女多用华语交流,但在新生代华族家庭,成效并不显著,因此需辅之以政策引导。如研究华语成绩在升学考试中的权重,华人子弟上大学华文成绩能否计入总成绩;研究和推出中文AP课程;研究政府奖学金政策,增加优秀生奖学金名额并选送到中国名校攻读研究生;扩大与中国高校开展“2+2”等交流生项目,派送更多的在读大学生来中国修读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学校和民间举行华语演讲、讲故事、说相声、演短剧等比赛。在公共场所如重要景点、大型商场及主干街道路牌上增加华语标示。办好在新加坡颇具影响力的《联合早报》等华文报刊。华语电视节目通过栏目和节目创新,以高质量华语电影和电视剧、华语娱乐节目等吸引年轻观众,提高收视率。孔子学院与社区联合开展中国文化展示活动,为从事中新经贸业务的企业公司提供华语课程上门教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