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该轮到我们自己来审察一下,一个生而盲目的人,如果我们给了他视觉,他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在这位盲人触摸各种物体的时候,他对所感受的种种不同的感觉加以反省,就会形成广延、大小等的观念。
一个天生白内障的人,在大约十四岁的时候施行了白内障手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了光明。他在很长的时间内,一不能分辨大小,二不能分辨距离,三不能分辨位置,甚至连形状都不能分辨。有人把一个大拇指般大小的物体放在他的眼前,而这个物体恰好遮住了一栋房屋,于是这个物体在他看来就好像是同屋子一样大小。他所看到的一切东西,起先好像都是在他的眼前一样,但一触摸到这些东西,便好像是带刺的物体碰着了他的皮肤一样。他不能把借助双手已经判断为圆形的东西,与他亲眼看到的多角形的东西区别开来;也不能用眼睛识别出双手已经感觉到的上面或者下面的东西,实际上是否确实在上面或者在下面。他对于大小的认识,视觉和感知觉简直相去十万八千里,直至最后才能通过视觉来理解,他的屋子要比他的房间大。可是他并不能体会,视觉怎么会提供这种观念。只是在有了两个月的经验之后,他方能识别图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立方体的物体;而且,只是在对他身上的这一新的感官经过了长久的摸索之后,他方才感觉到,描绘在图画上的,不单单是一些平面的物体,还有立体的物体。他用手到画面上去摸了一阵之后,不由得大为惊愕,因为他竟然丝毫不能用他的手感觉到他看到的画面上一些立体的物体。他不禁要问,究竟是哪个感官在骗人?是触觉还是视觉?
这就使他对眼睛产生了一种无法改变的论断,即若没有其他感官的帮助,眼睛肯定不很适宜于为我们提供广延、形状、位置等观念。
现在回到幼儿园时期,对真实世界尚未深刻感知的孩子,通过大量图片、视频、道具甚至语言文字去认识未曾感知的世界,与孔狄亚克所记述的白内障患者在恢复视力之前感知的世界有什么本质不同呢?我们是在育人还是在害人?也许有人会说:我们都是经历那样的环境过来的,也没有什么不正常。是的,当整个世界都不正常的时候一切都正常了,正常的也就不正常了。在历史的每一个转变关头不都是这样吗?
二、教育内涵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要求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大自然向他们敞开的机会本来就少,而且似乎还是漂浮不定难以捉摸的,所以能得到大自然启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得到大自然启示的人我们称他为能人。也许一开始他们的同伴仅把他们的卓越能力当做与生俱来的品质,没有产生教育与被教育的意识,恶劣的生存环境会让这些携带着文明火星的能人突然死去,人类在很多方面又不得不从头做起。反复这样的经验教训逐步使他们认识到传递文化的重要性。这样教育就产生了。原始的教育具有传递的特质,根本谈不上启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都处在无知的状态。
……
展开
——斯普朗格(德国教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