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礼记·王制》言:“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太平御览》卷五三四引《三辅黄图》记载,西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正是取“大学在郊”之义。“太”为极大,古时常与“大”相通。《骈雅训纂·释名称》言:“古人大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为二矣。”即作形容词用时仍写为“大”,作专有名词用时多写为“太”,常见的还有太子、太师、太(泰)山、太阳等。大学泛指高等层次的教育,太学则专指全国最高学府而言。
二、太学办学的发展
武帝初立太学时,只有弟子50人,作为最高学府,人数显然过少,于是后来历代都有增加员额之举。据《汉书·儒林传序》记载,昭帝时将博士弟子员额扩大一倍,为100人。宣帝时再翻一番,为200人,不过此时博士也增至12家,平均每人所带弟子数并没有明显增加。
元帝以后,太学的规模急剧发展。“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即都可以享有太学生待遇而免除徭役,不再有名额限制。但这样一来,显然会给政府开支造成重负。“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比宣帝时还是扩大了5倍。“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孔子弟子三千,是一生教学累积总数,并非同时在学,而且孔门私学并无“养”徒之说。官方办学则是要养士的,与孔门弟子数盲目攀比自然不堪重负,于是不久又回到千员之数,可见经济实力是制约办学的关键因素,即使是天子之学也不例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