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通史.3,秦汉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56115
  • 作      者:
    俞启定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3):秦汉卷》阐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分封,改郡县,书同文,行同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巩固这一制度,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取缔私家学术,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甚至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秦代在推广社会教化和加强吏治教育方面有一些建树,但思想专制和禁锢学术的暴虐措施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
精彩书摘
  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礼记·王制》言:“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太平御览》卷五三四引《三辅黄图》记载,西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正是取“大学在郊”之义。“太”为极大,古时常与“大”相通。《骈雅训纂·释名称》言:“古人大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素、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遂分为二矣。”即作形容词用时仍写为“大”,作专有名词用时多写为“太”,常见的还有太子、太师、太(泰)山、太阳等。大学泛指高等层次的教育,太学则专指全国最高学府而言。
  二、太学办学的发展
  武帝初立太学时,只有弟子50人,作为最高学府,人数显然过少,于是后来历代都有增加员额之举。据《汉书·儒林传序》记载,昭帝时将博士弟子员额扩大一倍,为100人。宣帝时再翻一番,为200人,不过此时博士也增至12家,平均每人所带弟子数并没有明显增加。
  元帝以后,太学的规模急剧发展。“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即都可以享有太学生待遇而免除徭役,不再有名额限制。但这样一来,显然会给政府开支造成重负。“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比宣帝时还是扩大了5倍。“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孔子弟子三千,是一生教学累积总数,并非同时在学,而且孔门私学并无“养”徒之说。官方办学则是要养士的,与孔门弟子数盲目攀比自然不堪重负,于是不久又回到千员之数,可见经济实力是制约办学的关键因素,即使是天子之学也不例外。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秦代的教育
第一节 “禁私学”“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
一、以法治国、禁锢言论的传统
二、焚书禁学、以法为教政策的实施
第二节 “行同伦”——推进社会教化的措施
一、昌明法度、匡正异俗的教化目的
二、显明纲纪、各遵职分的教化内容
第三节 吏事学习制度
一、吏员的培养
二、吏员道德行为规范

第二章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第一节 汉初“黄老之治”下的文教政策和民间教学活动的恢复
一、统治者在政策上的调整
二、“黄老”政治
三、民间教学活动的恢复
第二节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一、黄老政治的弊端
二、儒家与黄老学派之争
三、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
四、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节 西汉中叶后独尊儒术政策的体现和调整
一、儒学成为治国的主要理论工具
二、儒学在政治作用上的局限性
三、“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措施
第四节 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为治国之本地位的确立
二、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三、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社会风尚的形成

第三章 汉代的经学教育
第一节 儒家各经研究和传授的发展
一、《诗》学
二、《书》学
三、《礼》学
四、《易》学
五、《春秋》学
六、《论语》学和《孝经》学
第二节 经学教育的特点
一、经学教育的价值
二、章句之学和训诂、义理之学
第三节 师法家法的经学传授体系
一、师法家法的概念及性质
二、博士官学依师法家法而立
三、师法家法对经学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四、师法家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和师法家法的削弱
一、古文经学的发掘及今古文经学的分野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
三、师法家法的削弱
第五节 经学教育统一的趋势
一、通经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二、石渠阁议经和白虎观议经
……

第四章 汉代的教育行政与中央官学
第五章 汉代的地方官学和社会教化
第六章 汉代的私学和家庭教育
第七章 汉代的察举选土制度
第八章 建立封建官方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
第九 章儒家教育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第十章 汉代经学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儒家教育思想的反思和深化
结语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