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个文科大学生不会查字典、不能准确注音、写字倒笔顺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这些在小学就学了的知识,到了大学还没有转化为能力,就是因为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期缺少必要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措施。
大、中、小学的语言教学几乎都提出了说普通话的要求。但是在方言区中真正会说普通话的学生是少数。根据我们的观察,学生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普通话说得好一些,中学阶段就差一些,进了大学(特别是在本地区上大学的)就更差了。文化水平提高了,语言知识增多了,说普通话的能力反倒退化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点就是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出现了一个教学普通话的断裂带。
小学期间,孩子的语言以模仿为主,可塑性最大。老师是语言的最有权威的模仿对象,影响相当大。进了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削弱甚至废弃普通话,而这时学生正处于十三四岁,语言习惯逐渐定型。随着课程的增多、学生交际面的拓宽,方言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羞涩感逐渐增强,甚至怕被亲友和家长误解和指责。方言区的学生觉得说普通话不那么自如和协调,感到不好意思。加上学校语言教育的松弛,几年时间,就把学生在小学形成的说普通话的能力销蚀掉了。到了大学再抓.为时已晚,更何况大学也没有什么得力的措施和坚实的教学内容。所以推广普通话首先是抓小学,但关键是中学。在孩子语音习惯定型期,不抓推广普通话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再如正字法、标点符号的运用、字典词典的使用等,也存在类似情形。如果在初中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这种能力就会巩固下来。所以语言教学应有针对性,应针对不同的年龄和学历,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贯彻。
长期以来,我们的现代汉语教学全神贯注于单一的结构分析,也是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音节结构、字形结构、词语结构、句子结构,总之结构分析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当然,一定的结构分析对于语言教学是必要的,但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不是来自对结构的洞察和分析。结构分析与语言运用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单一的结构分析只是对语料的静态的切分,只有助于对语料的认识和理解,并不能完全解决语言的运用问题。从语言的结构分析出发制订的语言规范,有些是很靠不住的。从语言的结构分析出发提出的“病句”,如搭配不当、成分重复和残缺等,有不少都要打上问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