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633802
  • 作      者:
    曹明伦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以实证考据和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按历时描述和共时批评相交叉的理路,在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学术视野内,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全书考察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辨析了均用TranslationStudies为其能指的译介学和翻译学之差异,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重新审视了翻译的目的、任务及其标准,首次提出了“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文本行为”和“非文本行为”这两对概念,批评了功能派理论对二者的混淆,并用新批评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为论据,证明了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修订版)》用确凿的论据证明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永远都是翻译活动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循的理想之道。
展开
精彩书摘
  “欲生菩萨家,欲得童真地,欲得不离诸佛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以诸善根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随意成就,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满一切众生所愿:饮食、衣服、卧具、涂香、车乘、房舍、床榻、灯烛等,当学般若波罗蜜。”(录自《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品第一》)“颇有一智知一切法乎?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乎?颇有二心展转相因乎?颇有二心展转相缘乎?以何等故一人前后二心不俱生乎?若人不可得亦无前心而就后心,以何等故忆本所作?以何等故忆识强记?以何等故忆而不忆?以何等故祭祀饿鬼则得,祭余处不得?”(录自《阿毗昙·杂犍度智跋渠第二》)这种经文何等文从字顺,其中固有译者之功,然道安之劳亦不可忽视。事实上,道安制定的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到了贯彻执行。道安在《阿毗昙序》中就记载了他坚持要译者返工的事例。僧伽提婆和竺佛念历时整整6个月译毕《阿毗昙》,道安认为译文“颇杂义辞,龙蛇同渊,金短共肆”,“深谓不可,遂令更出”,结果二位译者“夙夜匪懈”,又花了46昼夜“而得尽定。损可损者四卷焉”。删去可删的整整四卷,以“秦语十九万五千二百五十言”译“梵本四十八万二千五百四言”,如果说道安对赵政、慧常的让步显示了他贯彻原则的灵活性,那他坚持其原则的原则性在此可见一斑。对那些不肯“斥重去复”的译者(如慧常),“五失本”是一种策略,对那些“灭其繁长”无度的译者(如竺佛念),“五失本”则为一种尺度。当年在长安译场的一位同行目睹并记载下了掌握这一尺度的情况。这篇记载名为《僧伽罗刹集经后记》。全文不长,兹转录如下:
  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厨宾比丘僧伽跋澄,于长安石羊寺口诵此经及《鞞婆沙》,佛图罗刹翻译,秦言未精。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核理趣,每存妙尽。遂至留连,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讫。且《婆须蜜经》及昙摩难提口诵《增一阿含》并《幻网经》,使佛念为译人。念乃学通内外,才辩多奇,常疑西域言繁质,谓此土好华,每存莹饰文句,灭其繁长。安公赵郎之所深疾,穷校考定,务在典骨。既方俗不同,许其五失胡本。出此以外,毫不可差。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载。余既预众末,聊记卷后。使知释赵为法之至。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1章 翻译理坨与实践关系的历史回顾
1.1 翻译活动和翻译PR论之起源
1.2 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之历史回顾
1.2.1 汉代到宋代佛经翻译时期的实践和理论
1.2.1.1 翻译实践自生独立阶段
1.2.1.2 翻译理论发生阶段
1.2.1.3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成熟阶段
1.2.1.4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总结阶段
1.2.2 明清两朝科技翻译时期的实践和理论
1.2.2.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合译阶段译阶段
1.2.3 二十世纪学术名著与文学翻译时期的实践和理论
1.3 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之历史回顾
1.3.1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实践和理论
1.3.2 圣经翻译之实践和理论
1.3.3 民族语翻译之实践和理论

第2章 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之现状描写
2.1 文化转向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2 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
2.2.1 Translation Studies及其“文化转向”之由来和现状
2.2.2 外来术语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国学界的名与实
2.3 现状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2.3.1 思考一:翻译理论还需不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2.3.2 思考二:新桥旧桥并用,避免学科危机
2.3.3 冷静,求实,保持学科特点

第3章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翻译活动的性质
3.1 翻译的基本概念
3.1.1 翻译概念之内涵和外延
3.1.2 翻译概念及其依附的语词
3.1.3 翻译概念外延之扩大
3.1.4 翻译定义之重新厘定
3.2 翻译活动的性质

第4章 翻译之目的、任务及其标准
4.1 文本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
4.2 翻译任务:译者的任务
4.2.1 本雅明心目中的读者和译者
4.2.1.1 本雅明心目中的读者
4.2.1.2 本雅明心目中的译者
4.2.2 纯语言·普世语·核心结构·深层结构
4.3 翻译标准:译者的自律准则
4.3.1 新批评认为原作意义再模糊也可确定
4.3.2 德里达认为有解读经验就能看到真实
4.3.3 译介学理论不能作为解构忠实的论据
4.3.4 百家释严复,还是严复释百家?

第5章 翻译理论之定性和定位
5.1 翻译理论之定性
5.2 翻译理论之定位

第6章 对翻译理论的反思
6.1 关于考证不严、引征不确的问题
6.1.1 玄奘是否提出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这条翻译标准?
6.1.2 彦琮写的是《辩正论》还是《辩证论》?
6.1.3 支谦的《法句经序》作于何年?
6.1.4 “翻译”二字之并用始于何时?
6.1.5 道宣撰有《大恩寺释玄奘传论》吗?
6.1.6 大亮法师“五不可翻”出自何典?
6.1.7 真谛真的主张意译吗?
6.1.8 “阙名”是何人?
6.1.9 翻译《舍利弗阿毗昙》用了多少年?
6.2 关于术语翻译和译名统一的问题
6.3 关于思维逻辑和语言逻辑的问题
6.3.1 等效是理想的目标,忠实就不是?
6.3.2 译者的行为何以如棋着的变化?
6.3.3 没有A就没有B,所以B应该从属于C?
6.3.4 “近真”以什么为目标?
6.4 关于论而无据和论据单调的问题
6.5 关于理论借鉴中的误读误译问题
6.5.1 图里是在为“翻译”下定义吗?
6.5.2 何谓“对文学名声的制控”?
6.5.3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何以成了“目的性行为”?
6.5.4 认知过程中没有客观性可言吗?
6.5.5 原文已死翻译干吗还要捅上一刀?
6.5.6 The translator is a betrayer 使 Traduttore,traditore失去了什么?
6.6 关于理论界的学术态度和学风问题

第7章 对翻译实践的反思
7.1 当今中国翻译实践之现状
7.1.1 “背叛”之风为何难以遏制?
7.1.2 译者对这个场面真不难想象?
7.1.3 下达“绝对命令”该如何措辞?
7.2 正视实践现状,走出翻译危机
7.2.1 加强理论学习,规范翻译行为
7.2.2 调整翻译教学,弥合人才断层

第8章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与途径
8.1 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
8.2 纯理论与纯翻译理论之区别
8.3 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
结论
引用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