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8993
  • 作      者:
    谢新洲等着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谢新洲,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兼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主任。兼任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及培训部主任,是国内较早从事竞争情报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著名学者。任《竞争情报丛书》、《现代信息管理》主编。《企业竞争情报应用战略》中文版的主编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谢新洲生活照(10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的主要完成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的目标是剖析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挖掘新媒体舆论的传播规律,探讨新媒体舆论的监督与管理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这不仅是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的一次突破;同时也是对如何解决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一次探索。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增加,价值观的冲突更加明显,而互联网等新媒体通过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和舆论的传播能力,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矛盾和冲突,因此,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现实问题已经非常迫切。
展开
精彩书摘
  近年来崛起的网络力量实际是“草根伏底却合力拔杨”的网民集体关注与协作行动的联合力量。不同于互联网时代之前来自政府、权威或社会精英等传统型力量。互联网中的力量实质是网民自我传播过程中的自我实现与赋权,是集体聚合形成的话语权力。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曾提到,数字化必将改变人类生活结构的四个特征: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予权力。新媒体赋权与权力分配的变化是网络对社会塑形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网民话语权的提高是网络赋权的重要方式,并且直接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福柯也在话语/权力理论中认为,权力能决定被传播的知识内容,并且能决定让哪一部分话语成为强势话语,而让另一部分话语受到压制。
  每一种新媒体的兴起都赋予一部分人掌握话语的权力。报刊、电视主导的传统媒介社会中,传统媒体是信息中介结构,媒介通过对信息的编码使信息成为有意义的符号,媒介对符号及其编码的控制实际就是控制了传播话语。大众媒介对“话语权”的控制是其“媒介权力”形成的重要来源。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向受众的单向传播过程中,媒体直接决定了被传播的内容、形式,甚至构建起以专业媒体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受众在单向传播的过程中只能是话语的接受者,而从不拥有掌控话语的权力。网络媒体兴起实现了话语权从媒体到网民的转变。与传统话语权相比,网络使话语权从精英的权威到网民的平等,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到“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多向传播。
  传统媒体中,媒介机构需要通过“把关人”来控制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在信息到达媒介组织之后,需要经过记者、编辑组织的层层把关,最后到达受众手中。把关的过程,是记者、编辑根据一定的新闻价值、政治标准和价值观念等,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筛选的过程,经过筛选的信息符合既定的道德标准与社会价值。通过把关,传统的报纸、广播等媒介可以起到控制并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网络媒体中,任何个人或组织,只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都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的自由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海量性等传播特征都给网络把关带来了困难,使得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够绝对地控制所传递信息的内容。
  网民话语权的获得与提高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是显著的。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发生也许会触及社会的神经,但并不能天然地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事件想要引起公众关注形成影响事态发展的舆论,则需要大范围的传播、公众的积极讨论和态度的反馈。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新媒体与社会舆论本体研究
第二节 新媒体应用形态及舆论特征研究
第三节 新媒体舆论主体研究
第四节 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影响研究
第五节 新媒体对民主政治的影响研究
第六节 新媒体舆论的管理研究

第二章 新媒体及其传播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三节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第四节 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

第三章 新媒体社会舆论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媒介形态变迁中的社会舆论
第二节 新媒体社会舆论的缘起
第三节 新媒体社会舆论的主要形式
第四节 新媒体社会舆论的特性

第四章 互联网影响社会舆论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舆论的生成模式
第二节 互联网舆论中心事件生产机制
第三节 互联网舆论扩散机制
第四节 互联网舆论意见形成机制
第五节 互联网舆论效果机制
第六节 互联网舆论的更替与消亡
第七节 互联网舆论的机理模型

第五章 手机影响社会舆论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手机媒体概述
第二节 手机短信传播规律及其对舆论的影响
第三节 手机互联网对舆论的影响
第四节 手机媒体舆论发生、发展的机制

第六章 搜索引擎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第一节 搜索引擎概述
第二节 搜索引擎的媒介属性与传播特性分析
第三节 搜索引擎对网络舆论的传播扩散
第四节 第三代搜索引擎技术在舆论管理中的应用

第七章 网民特征及其网络使用行为
第一节 网民基本行为
第二节 互动媒介使用与互动行为
第三节 网民的意见表达与参与
第四节 网络使用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微博舆论的建构及传播
第一节 网络舆论传播的新方式——微博
第二节 微博舆论的传播分析
第三节 微博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微博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改善微博舆论传播环境的建议

第九章 网络事件传播
第一节 网络事件的定义与传播要素
第二节 网络事件产生的背景
第三节 网络事件的传播特征
……
第十章 网民话语与网络话语权
第十一章 互联网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
第十二章 构建公民有序参与的新媒体舆论平台
第十三章 我国新媒体舆论管理面临的形势
第十四章 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建议
附录 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的行为与结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