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有术 育有道:白云教育教学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76168
  • 作      者:
    王白云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白云,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上海市名师基地学科导师、语文学科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学科指导教师,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上海市杨浦区“名师讲堂”特约主讲。上海市高考命题组成员,上海市二期课改拓展教材、二期课改新教材教参特邀撰稿。已出版《文学作品欣赏》、《新解上海语文高考》等著作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PEERS教师成长系列·教有术育有道:白云教育教学文集》作者王白云是一个喜欢读书也喜欢教书的人,在25年的教书生涯中,困惑、尝试、反思、总结,孜孜不倦地在谋求“教有术、育有道”的道路上奔突——试图把自己的教学带出困境,也为语文教学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提供一点有现实意义的参考。于是,25年的从教经历,提炼成《PEERS教师成长系列·教有术育有道:白云教育教学文集》20万字的心得体会,既是作者个人的独立思考,也有广大同行的集体意识;既有严肃尖锐的批判质疑,也有自感得意的“发现”和“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教学之术与教育之道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无知者无畏”,我之所以敢到这里来,除了“无知’’的因素外,还因为有俞敏洪的一个比喻作鼓励。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够到达金字塔塔顶,一是雄鹰,一是蜗牛。今天我作为蜗牛,到教育高地体验来了.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只有规矩也只有方圆。世界并不能仅仅只有“方”与“圆”。如果说“规”、“矩”是“术”,那么天地之间必另有其“道”。在教育领域,“术”是技术、方法,“道”是思想、境界。有术无道,止于术;有术有道,方能既行之有路,又能抵达“众妙之门”.
  今天我试图讨论的话题是“教学之术与教育之道”。
  方向比行动更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
  为什么要有教育?这是思考有怎样的教育、怎样进行教育的前提。古今中外洋洋大观的教育论著深入全面地诠释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用通俗的语言给一个通俗的说法,那么我认为,教育就是否定某些自由,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带人特定轨道,进而让更多的人获取更大的自由。一个生命个体,在没有教育之前,他是为所欲为的,他可以想走就走,想在哪里走就在哪里走,他可以走马路左边,走马路右边,或者走马路中间,走马路牙子,甚至走在马路之外的屋顶上、庄稼地里。教育就是教会他“红灯停绿灯行”,教会他“行走靠右边”,告知他即便一匹马儿受惊闯进麦田,它的主人也要割发代刑以示认罪。教育之后,社会契约才能得以完善、执行,才能发挥它所预期的社会功能。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教育特别表现了教育的这一特点。被奉为教育祖师爷的孔子,“仁”是其教义的核心,但他更强调“克己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一在孔子眼里,“礼”作为一种社会规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的永恒追求。《论语》里记载这样的故事:孑L子喜爱的学生颜渊英年早逝,死后连安葬他的外椁也没有.颜渊的父亲找到悲痛不已的孔子说;您能不能将您的马车卖丁将孩子安葬啊?孔子正色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是不可以步行的。在孔子的意识里,“礼”是比“人情”更高的规则。在先秦有集大成之功的荀子在文章里指出“木直中绳,鞣以为轮”——过去的木匠都有一个墨盒,绳线穿过墨盒便成了墨绳,将墨绳拉直以后固定两端,就可以在木头上弹出一根笔直的墨线,木头上的两根墨线之间,就是笔直的可用之材。“木受绳则直”强调的是“木料”必须接受“墨绳”的规划和检验,在接受了特定“规矩”加工之后,“木料”才成为有用之“轮”。  一这隐喻着:人生而为人,只有“合乎”社会规范才有可能成为有用之人。
  孔子和荀子开辟了中国“为社会”、“为政治”之教育的先河。以社会为本、以政治为本的教育从此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宋朝以后的科举教育,20世纪50年代的“革命”教育,无一不是这种教育的极端。
  但是,将教育的目的放在“人性”之外的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教育的全部。先秦时期的孟子虽然从来没有强调“教育就是关注人性需要”,但他承认“食色,性也”,人性需求被客观地彰显出来;屈原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更多却在抒发其内心愤懑之情。柳宗元借《种树郭橐驼传》表达对“顺天之力”的渴望;龚自珍以《病梅馆记》阐释:不管世俗规定如何,本性需求应该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晋代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对社会规则(或潜规则)作公然背弃;宋朝的林逋梅妻鹤子,以隐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与人伦的挑战。虽然这些都不是教育领域里的主张和实践,但是,一则文化是教育的背景;二则文学是社会思潮、教育思想的折射。所以尽管我们不能说在中国的封建教育中有“为人性”的教育,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教育可能一直以隐形的、零星的方式存在着。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探索育人之道
理念篇
教学之术与教育之道
关注“知识”之外、“未来”之前
尊严:教师“意象”的再描述
实践篇
纵横自有凌云笔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杰作
三级教材两种课堂——对质优生的教学尝试
育之以境喻之以德
利用“教育弱势”发挥全面效应
学科德育需着眼于学生的“德育需要”
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设想

第二部分  追问语文本质
理念篇
语文的表情不容易看懂
审视语文研究中的“问题”
“课程”、“文本位”还是“生本位”——语文教育“以人定教”之我见
失“常”的语文教学
离开了“语言”,就离开了“语文”
涵泳咀嚼感知语言
立体的语文及语文的本质
研究型阅读的必经之路
中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用”与“养”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实践篇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个什么例子——兼谈诗歌教学
教学中的“人乎其内、出乎其外”——我看郭老师的《巧用顺口溜风波》
行云流水出神人化——读朱震国老师《<变色龙>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与音乐美
《林肯的鼻子》之教学设想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后记
以人定教教《师说》

第三部分  品味文本内涵
谈艺篇
鲁迅小说中叙事符号的量化分析
试论东坡之“文气”
也谈王维山水诗与禅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对立与和谐
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说王安石
世事如风光阴如凿——说韩愈
卿本佳人岂逊须眉——说李清照
论文篇
《<孔雀东南飞>民歌特色》补
《老王》的“善良”与“愧怍”
《把栏杆拍遍》:文字的触觉
《无韵之离骚》中所谓“生动地刻画”
《论友谊》之冷静的精彩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自我意识”
欧文波澜几多重知天之命《秋声赋》
读《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第四部分  寻求教写之路
思考篇
感性与理性之辩——对写作教学的思考
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思考
将写作教学进行到底——“第三届上海市暨华东六省一市写作教学峰会”综述
写作教学,亟须在“思考机制”上着力——谈写作教学“可为”与“当为”
先秦创作理论与中学写作教学:露才扬己与征圣明道
汉魏写作理论与中学写作教学:文与笔
唐宋写作理论与中学写作教学:言与意
明清写作理论与中学写作教学:法则与个性
实践篇
为作文“真情实感”说补疑
推陈出“新”薄地生金
文质彬彬个性斐然——谈个性化语言的锤炼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