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二)教育政策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从“十一·五”期间已出台的“教育政策”文本分析上看
第一,教育政策价值导向以“公平”为诉求,以“民生”表达为核心。
从“教育政策公平”的价值取向上看,近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以“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十大政策。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西部区域教育发展”,“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高招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创建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以及“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贯彻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依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从教育政策彰显“民生”价值取向来看,更多体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四个方面。从“关注民生”角度理解,教育政策就是要关注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热点问题,探究热点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发展趋势。比如教育投入不足与需求旺盛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等。从“重视民生”的角度理解,教育政策就要把握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问题,调研这些难点问题的历史、难点的症结所在、难点破解的方案等。比如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改革问题、择校问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等。从保障民生的角度理解,教育政策就要建立起教育领域内的民生保障指标体系,使教育政策无论从研究、分析还是到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都围绕着这些指标体系来运作,体现教育政策的责任性。从“改善民生”的角度理解,教育政策就要切实解决与百姓生活最直接、最显性、最迫切的问题,教育政策改善民生体现了教育政策的作为性,体现了教育政策的实用性。比如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免费工程和师范教育免费工程等两项惠民政策都体现了政府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体现了教育政策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价值所在。
第二,从教育政策内容上看,一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看,从政策文本分析中发现,一级编码“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下的二级编码“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工义务教育”下的有关“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教育设施”、“师资建设”等关键词目出现的频次最高,甚至历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谈新一年教育工作时,占一半以上的篇幅是关于“农村教育”。“总政策文本”从宏观层面上呈现从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到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义务教育再到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校舍、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等问题。在我国,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实践证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决策和执行是不够的,对决策和执行情况必须严格监督,对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必须科学评估。“基本政策”文本呈现“教育督导制度”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成果的保障作用。继西部“两基”攻坚之后,国务院在2007年又实施了一系列改善中部地区农村教育的政策,一是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国家投入100亿用在中部地区农村的校舍改造,解决学生的生活条件;二是中部地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对学校的厕所和水进行改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