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保护和提高粮食基本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资源要素、科技要素、资本要素和制度要素等。
1.资源要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资源要素主要包括可耕地面积、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要素是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基本的决定性条件。耕地的效用不仅仅在于生产了多少粮食,更重要的是所有耕地作为一个整体所能提供给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保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用水供给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水资源要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体现在确保必要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断治理并提高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农业生态环境要素则主要是指维护现有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能力,以及对丧失和部分丧失生态功能的农业资源如何重新恢复其生态能力,保持甚至增加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容量,保证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的能力。
2.科技要素。科技要素是稳定和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力量。这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研究要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农业科技推广要素等三方面。其中,农业科技研究能力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主要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推广要素则是指农业科学技术能否在粮食生产中有效推广及其被粮食生产者迅速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都有利于提高产量。有的生物化学技术能直接提高单产,有的能增强抗旱、抗涝、抗虫害、抗倒伏,从而间接提高单产。机械、物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单位时间的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3.资本要素。资本要素是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资本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可移动物质要素和不可移动物质要素等。农业劳动力是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能动因素。农业劳动力素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中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移动物质要素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的使用。不可移动物质要素主要指各种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决定了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果资金欠缺、投入不足,就会直接制约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可移动物质要素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进而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资本要素供给充足,则其他要素的数量就多、质量就好;反之,则相反。
4.制度要素。制度要素是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条件,制度对其他要素起制约和导向作用。制度要素包括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等。财政制度的作用表现为政府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使资本更多、更快地进入粮食生产领域,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粮食生产正常运行。金融制度是各类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贷款保证粮食生产的制度。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直接决定着粮食产能建设的投入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是指各类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有效提供粮食市场需求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生产技术信息以及气象信息等方面的制度,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个方面。组织管理制度是指政府各部门有效配合、相互协调,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工作制度。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要素综合投入形成的潜在生产力和形成现实产出的转化能力共同构成了粮食的潜在产出能力。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本质就是农业各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所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自然生产力系统和社会生产力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