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6264
  • 作      者:
    李培林等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和谐社会十讲》《村落的终结》《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李培林自选集》《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调查报告(3):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化与中国新成长阶段、城市化与民生建设总体状况、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和消费特征、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城市化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和社会认同、教育机会增长与城乡教育不平等、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城乡老年人口居住和养老方式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作为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矛盾的市场化应对方式,一种新的就业模式脱颖而出,即非正规就业。国际劳工组织分别从劳动的经济组织形式和从就业方式角度对非正规就业加以界定,前者包括在小型或微型企业、家庭企业就业者或独立的服务者;后者指自我雇佣、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从事非全日制的弹性工时工作、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金一虹,2000)。而国内研究者根据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将非正规就业定义为: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的就业形式。包括:(1)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2)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即“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薛昭鋆,2000),其特点在于把正规部门内的灵活就业纳入非正规就业之中,更加符合当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特点。对于非正规就业,国内学者均注意到其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并给予肯定性评价,认为正规与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使劳动力因技能而分割的趋向显性化(金一虹,2000);非正规就业为中国巨大的失业人口、流动人口、过剩的农村劳动力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李强、唐壮,2000)。据胡鞍钢等人的推算,1990~1995年,城镇非正规就业增长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为38.27%,1996~2000年即达到190.15010(其中私营、个体的贡献率为33.0601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为157.09%),2001~2004年为119.49%(胡鞍钢、赵黎,2006)。由此,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作为内生的经济性因素而进入劳动力市场分割中,其在缓解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的矛盾方面,成为无可替代的市场化力量。正是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户籍制度、所有制等体制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以至于在2000年代初期,乐观的研究者认为此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市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该市场已趋近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而且在市场内部也呈现另一种分割状态: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程贯平、马斌,2003)。而谨慎乐观的研究者则认为尽管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依然存在,但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经从“刚性二元分割”过渡到了“渗透性二元分割”(李斌,2004)。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城市化与中国新成长阶段
一 从起飞阶段到新成长阶段
二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和作用
三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
四 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城市化与民生建设总体状况
一 调查方法与数据说明
二 城乡居民生活状况
三 城市化问题分析
四 城乡居民的社会态度

第三章 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和消费特征
一 消费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文献综述
二 消费品质、消费意愿和休闲方式
三 消费结构及其分解
四 消费状况变动及消费不平等的变动趋势
五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相关研究
二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三 结论与探讨

第五章 城市化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文献回顾
二 研究思路、假设和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三 社会融入的描述性分析
四 社会融人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入和社会认同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二 研究假设和数据
三 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分析
四 讨论和政策建议

第七章 教育机会增长与城乡教育不平等
一 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增长
二 各阶段升学几率及年代比较
三 不同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
四 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年代变化
五 “80后”受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
六 教育路径的城乡分化
七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一 问题的提出和现有研究
二 数据和变量
三 假设、研究方法和对模型的分析
四 对城市化问题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第九章 城乡老年人口居住和养老方式
一 研究背景、相关文献和数据来源
二 老年人口家庭居住安排的基本特点
三 不同居住状态下老人的生活状况
四 养老意愿与居住安排的相关分析
五 不同居住意愿老年人口总量估计
六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城市化与中产阶层成长
一 中产阶层的定义和构成
二 城市中产阶层和边缘中产阶层
三 中产和边缘中产的消费模式
四 中产阶层与扩大消费

第十一章 城乡社会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 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类型及其变化状况
二 社会问题的关注人群
三 社会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城市化与城乡居民的公平感
一 公众的公平感与变动趋势
二 公众的生活评价和未来预期以及与公平感的联系
三 城乡居民对成功归因的认识
四 城乡居民的横向比较产生的阶层认同
五 公平感差异的影响因素
结语 研究发现和相关建议
一 城市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 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将可能是一种长期状态
三 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四 城市化将对拉动消费发挥重要作用
五 白领就业和蓝领就业形成就业市场分割
六 中产阶层持续扩大有利于消费和经济增长
附录A 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核心问题
附录B 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
附录C 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