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是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启动和驱动力量,在工业化大部分阶段工业发展的影响均举足轻重。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理论以及诸多区域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往往具有比农业和传统服务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是大多数区域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工业等第二产业发展可以夯实整个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工业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牵动力量,没有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往往成为无根之木,很难持续快速成长。换个角度而言,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促进工业等第二产业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上游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服务配套。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成为必需,第三产业等其他产业加速发展,从而确保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的持续稳定推进。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本节主要从工业发展规模和工业内部结构两个方面,选取工业企业单位数、(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数、(非)独立核算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共7个指标作为二级驱动因子,研究工业发展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6年一级驱动因子工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度高达0.9027,位居首位,但1997~2004年关联度降至0.8867,排序后移至第3位,反映出工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有所减缓。二级驱动因子中,工业企业单位数特别是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对建设用地的驱动作用十分突出,1988~1996年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1位,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制度变迁极大释放了积蓄已久的经济发展势能,加之南海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地方政府宽松的经济发展政策,全区逐步形成市、镇、村、联合体和个体5个层次工业一齐上的发展格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以雨后春笋般的中小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为主,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点多面广,用地粗放。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用地规模扩张与工业企业数量特别是非独立核算企业数量的关联程度逐步弱化,1997~2004年关联度排序分别后移至第10位和第16位。与此同时,非独立核算工业产值关联度由第2位降至第13位。由于工业结构发展的惯性,尽管全区独立核算工业的规模和比重逐步上升,其对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贡献度仍不突出。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表7.6)。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期内,南海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以纺织、服装、玩具、小五金、皮革制品、建筑陶瓷、塑料制品等轻工业为主,霍夫曼系数为3.0以上,重工业比重长期低于25%。1988~1996年全区霍夫曼系数在3.0~5.0波动中下降,重工业比重亦处于波动之中,上升趋势不明显,重工业产值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度为0.8250,位居第30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