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704844
  • 作      者:
    邸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科思论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各地实践探索与借鉴国际相关经验,分析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深刻认识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标准化对象,发现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建议,为在“十二五”时期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科思论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题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概论,主要包括标准化发展历程、标准化基本概念、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联系与区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基本概念。
  第二章题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现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建设情况,标准化体制机制建设情况、理论研究情况,标准制定、修订情况,各地标准化实践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题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基本原则,标准体系的编制依据,着重考虑的因素,标准化对象的选择以及标准体系框架。
  第四章题为“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展望,主要包括“十二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建议,“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发展规划建议。
  第五章题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国际经验借鉴,主要内容包括典型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背景、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分类、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化模式、国外公共服务标准化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古代标准化
  人类有意识的标准化活动,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原始社会的两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分工以及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的逐渐分离,导致了对其他部落劳动成果的需求,使得劳动成果作为商品在不同部落之间交换成为人类经常性的活动,从而也带来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与此同时,个体劳动形式的出现,使财产有了“公有”和“私有”的概念,私有制也随之诞生。
  商品交换以及私有制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在交换过程中如何衡量各自劳动成果价值的问题,从而促进了最早的计量器具——度、量、衡的发明。这些计量器具从其本质来说具有标准的含义,设计和使用度、量、衡的过程具有标准化活动的特点。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应首属秦始皇。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并以法令形式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器具、货币、文字、兵器以及车道宽度等,对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书同文,车同辙”的记载,就是对当时标准化活动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先民们用标准规格的砖块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构筑了举世闻名的古代防御工程,成为古代标准化实践的例证。此外.毕升在1500多年前首创的活字印刷术,运用了标准单元重复利用、分解组合以及互换性等标准化原则和方法,成为古代标准化的又一个范例,被称为“标准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古代标准化的形成与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由摸索到有意识的标准化活动。古代标准化在继承远古时代标准化成果的基础上,又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为有意识的活动,即有意
  识地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用文字加以记载、以不同形式进行传播以及采取一些强制性方法促进贯彻执行。同时,标准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并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故宫和秦始皇兵马俑墓等古代建筑工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使得这些大型项目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布局合理,相互协调,实现了最优组合,建筑施工质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标准化范围逐步拓展。在古代标准化发展过程中,最初的标准化对象主要是手工工具和比较简单的计量器具。到封建社会后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探索或建立了相应标准,标准化对象逐步拓展到农业、纺织、货币、机械、建筑、冶金、兵器、生产工具、医药等方面。
  3.标准化还没有成为有组织的活动。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标准化还没有成为有组织的活动,主要表现在,官方没有设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或部门,社会上也没有群众性的专门组织,没有专门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才,更没有制度化的标准制定、修订、审批、发布、实施等程序和手续。同时,这一时期虽然标准化涉及范围已有所拓展,但是发展情况很不平衡,其中发展比较快的是计量和建筑方面,相当多的标准是由官方组织编写的,其对象多为宫廷建筑。还有很多标准,是在民间或手工业者中以自发的形式加以传承的。三、近代标准化近代标准化是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物。18世纪中叶,随着蒸汽机和机床等现代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工业领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向大型机械工厂化生产转变。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生产工序的日益复杂化,使得分工协作方式越来越广泛,适合这一生产方式的管理手段——标准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布拉马和莫兹得发明的机床溜板式刀架,可以生产出具有互换性的螺纹。美国的惠特尼运用互换性原理生产出标准化的零部件,成功组装了1万支步枪,为大批量生产开辟了先河。
  最为典型的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工人所采用的动作和花费的时间进行标准化,制定了工时定额、计件工资以及培训方法。他在《科学管理原理》-书中,把“使所有工具和工作条件实现标准化和完美化”列为科学管理的首要原则,为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福特根据泰勒的标准化理论和方法,依据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工艺标准,组织了前所未见的汽车工业化大生产。他针对不同的汽车品种,对工序进行简化,对零部件进行规格化,创造了汽车连续生产的流水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使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也为福特公司在汽车市场上赢得了垄断地位。
  1901年设立的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1931年更名为英国标准学会BSI)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荷兰、菲律宾、德国、美国、瑞士、法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日本等国都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到1946年,已有25个国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与此同时,一些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应运而生,比如,190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1928年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创立,该组织后于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体。194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
  迄今为止,人类标准化活动经历了由企业标准化到国家标准化,再到世界标准化的历程。关于标准化的对象范围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即由原来基本仅适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发展到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管理等管理标准及管理体系标准,再到现代服务业标准;由原来的主要针对工业生产过程,逐步扩展到关注社会、经济等领域。
  与古代标准化相比,近代标准化也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
  1.标准化的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很多国家把标准化作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从战略层面上给予高度重视。通过编制国家标准化发展规划,推动行业(企业)制定标准,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切实发挥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标准化的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近代标准化以大机器工业化生产为开端,标准化对象由最初的工业领域,以后逐步发展到农业、商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领域。标准的内容也由原来的技术标准,发展到产品、环境以及职业安全卫生等管理标准,再到现在的服务业标准,标准化的内容和范围得到日益拓展。
  3.标准化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尽管各个国家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标准化机构。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150多个成员国来看,有70%以上的团体成员都是各国的政府机构,其余的也都与本国政府有紧密联系。同时,标准化的专业工作队伍也得到了迅速壮大,标准化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标准化在各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二节 标准化基本概念
  在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之初,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标准”“标准化”以及“标准体系”等基本概念。一、“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一)一般意义上的“标准”《现代汉语词典》①中关于“标准”的解释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从这个概念可知,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对象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几乎包括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标准的制定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由权威机构或部门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来制定,也可以根据以往形成的习惯以及形成的普遍一致意见来制定。
  (二)“标准化”的含义
  我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2000.1-2002)中关于“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上述的“标准化”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1.标准化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活动过程。活动内容主要是制定、实施和修订标准,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
  2.标准化是有目的的活动,标准化活动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目的,包括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等;
  3.标准化是一个建立规范的活动,通过标准化活动所建立的规范具有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基本特征。
  (三)“标准化”中的“标准”
  标准化领域所说的“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所不同。一般意义上的“标准”范围比标准化领域所说的“标准”要宽泛得多,而标准化领域所说的“标准”是有特定含义的。
  1.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关于“标准”的定义
  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于“标准”的定义有不同表述。比如,日本工业标准(JIS)对“标准”的定义是:“标准是为了广泛应用及重复利用而采纳的规格”(JIS8101-1956)。又如,前联邦德国标准(DIN)对“标准”的定义是:“标准是调节人类社会的协定或规定。有伦理的、法律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管理的标准,等等”(DIN820-1960)。
  ……
展开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概论
第一节 标准化发展简史
第二节 标准化基本概念
第三节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基本概念

第二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现状
第一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第二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现状

第三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构建
第一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第二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特征及构建依据
第三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展望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第三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建议

第五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相关国际组织经验借鉴
第二节 典型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经验借鉴
第三节 典型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经验借鉴

案例
案例一 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国家级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
案例二 大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标准化建设经验
案例三 无锡市“五保合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实践经验

附表
附表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明细表
附表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已发布的国家标准
附表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在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