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13: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30979
  • 作      者:
    徐从才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徐从才,1951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南京财经大学原校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研究10多项;出版专著(包括与他人合著)和统编教材10部,发表论文100多篇,40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7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分析2013》第一篇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第二篇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及模式分析;第三篇江苏渔区协同发展经验考察;第四篇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度透视;第五篇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江苏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产业部门协同发展演变的一些特征性事实:第一,1997——2007年期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关系持续改善。无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品投入,还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品需求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二,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相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技术和知识密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度更加紧密,并且协同关系呈现更加良好的趋势。第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技术和知识密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更强,而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则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切合度还有待提高。
  二、江苏十三地市产业部门协同发展成熟度分析
  (一)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开发生成,提取有价值信息,形成对系统运行规律的确切描述。其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近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程度。曲线形状越接近,数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关联度越小。通常用来分析因素间关联度的分析方法是数量统计模型,但该方法需要样本统计数据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且需要大量数据。如果独立和线性关系在因素数据和系统特征数据之间相互出现,需要大量的测算,这些因素有可能会使测算结果产生误判,进而得出歪曲的结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提出的,用于定量分析复杂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对数据要求不苛刻,可用于不完全信息的情形下的小样本研究,适用范围广泛,容易理解、计算简便。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一章 江苏产业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
一、江苏产业结构历史转型的阶段和背景
(一)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背景
(二)传统工业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的背景
(三)外向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背景
二、江苏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际经济环境呈现新趋势
(二)国内经济环境呈现新特征
(三)江苏经济发展环境新变化
三、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产业转型是江苏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产业转型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二章 江苏工业结构演变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提出
一、江苏工业结构演变
(一)江苏工业经济发展及结构变动
(二)江苏工业结构转型动因分析
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提出
(一)相关概念
(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三)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论与模式
(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三、江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江苏三大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二)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动力机制
(三)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四)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
第三章 有关学说评述及区域产业协同的理论基础构建
一、有关学说评述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二)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三)区域产业分工理论
(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二、区域产业协同的理论基础构建
(一)协同方法及科学基础
(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三)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理论基础

第二篇 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及模式分析
第四章 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需求因素
(一)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消费需求因素
(二)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投资需求因素
二、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供给因素
(一)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资源要素
(二)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资本要素
(三)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劳动力要素
(四)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要素
(五)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要素
三、影响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因素
(一)行政区经济影响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二)产业政策趋同影响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第五章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国内经验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经验r
(二)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经验
(三)珠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经验
二、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国外经验
(一)东京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经验
(二)伦敦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经验
(三)纽约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经验
第六章 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实基础及模式
一、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区域总体经济水平较高且存在地区差异使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可能
(二)区域间的互补性和产业梯度是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石出
(三)地理临近及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为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四)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能力较强为区域产业联动协同提供了强劲动力
(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二、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二)市场主导模式
(三)市场与政府相结合模式
三、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市场体系建设
(二)加强政府作用
(三)基础设施网络
(四)城市群层级结构
(五)中心城市的作用

第三篇 江苏渔区协同发展经验考察
第七章 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分析
一、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比较
(一)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对比
(二)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对比
二、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态势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相似度比较
(二)优势产业存在相似
三、长三角区域间的产业梯度差与产业转移
(一)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梯度差异
(二)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
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一)长三角产业合作历史演变
(二)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现状
(三)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景
第八章 江苏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演变分析
一、区域内产业部门协同发展的演变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二)三次产业要素配置演变
二、区域间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演变
(一)三大区域经济比重的演变
(二)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三)南北区域产业转移
第九章 江苏省十三地市产业协同发展的定量研究
一、江苏产业协同演进特征:以生产性服务业
与制造业为例
(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关系
(二)协同关系的分析
二、江苏十三地市产业部门协同发展成熟度分析
(一)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三、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数
(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指数
(二)部分评价指标的解释及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四篇 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度透视
第五篇 政策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