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的复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8504
  • 作      者:
    (加)迪利普·K·达斯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加)迪利普.K.达斯 译者:吕增奎、李冬梅、冯瑾、张志超
<br />&nbsp;&nbsp;&nbsp;&nbsp;迪利普.K.达斯(Ditip&nbsp;K.Das)),加拿大著名经济学家。曾任教于全球多所著名商学院,如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法国高等经济商学院、悉尼大学商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瑞士韦伯斯特大学,现为韩MSL松大学Solbfidge国际商学院教授。曾担任多个国际组织的顾问,包括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世界银行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等。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银行、国际贸易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问题,以及包括中国和口本在内的亚洲经济。出版有20多部著作,如《金融全球化与新兴市场经济体》(2004)、《亚洲经济与金融:一种后危机的视角》(2005)、《中国与印度:两个经济传奇》(2006)等。
<br />
<br />&nbsp;&nbsp;&nbsp;&nbsp;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的复兴》是一本关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崛起问题的力作,由加拿大著名经济学家迪里普?K.达斯所著。本书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既论述了中国的宏观经济、贸易、金融、农业、人口、中国同亚洲其他经济体和全球经济的关系等,深入地讨论了中国的储蓄、投资、金融、银行和货币等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论述了由于贸易发展、金融流动、外国直接投资和地区生产网络化而出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本书不仅论述全面、材料丰富,而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没有采用专业化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模型,既适合不同类型的专家和学者,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两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储蓄与投资
  一般认为,储蓄率和投资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两个变量。因为它们共同创造了生产性的股本,这反过来对GDP的增长率产生了重要影响,换句话说,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否有利于增长,经济是否不充满了扭曲。
  高储蓄率具有明显的好处:提供廉价和充沛的资本,从而帮助产生物质资本和带来强劲增长。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增长奇迹严重依赖惊人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即使在改革之前,中国也是一个储蓄率和投资率超高的经济体。因此,物质资本形成率维持在非常高的水乎上。
  在宏观经济改革开始的时期,由于储蓄第一,所以,正是政府部门创造了绝大多数的国内储蓄。在一个中央计划的经济体中,政府能够毫不费力地敝到这一点。这种趋势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以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来衡量,家庭储蓄率低到只占GDP的5%的程度。随着20世纪80年初期之后政府储蓄率下降,家庭储蓄率稳步上升和逐步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家庭储蓄率已经上升至占到GDP的30%以上的水平上。随后,家庭储蓄率又小幅下降。这种水平的家庭储蓄率远远高于经合组织的任何成员国。中国的家庭恪守儒家原则,勤俭持家,精明投资。家庭储蓄率唯一高过中国的国家是印度。在印度,政府通常保持巨额的赤字,也就是说,政府并不进行储蓄。中国公司或企业部门的储蓄率也保持在异常高的水平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家庭储蓄率一直下降。在这一时期之后,企业部门储蓄率的上升是因为政府和公司部门储蓄率的上升。这三种储蓄率共同使国家的储蓄率成功地维持非常高的水平上。因此,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发展经验类似于其他亚洲高绩效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在快速增长时期通常成功地维持很高的储蓄率(Modigliani and Cao,2004;He and Cao,2007)。
  洛亚萨等人(工,oayza et a1.,2000)使用根据总储蓄标准收集到的目前最大量的数据,探究国家和私人储蓄的决定因素。从一个经济体中影响储蓄表现的决定因素的类型来看,他们的跨国经验研究是最丰富的。他们确认了下列变量:发展水平、GDP增长率、财政政策、养老金改革、金融自由化、人口和城市化。有趣的是,这些决定因素只能部分地解释中国的储蓄表现。从1978年到1995年,中国的平均储蓄率是占到GDP.的37%,而同一时期国际的平均储蓄率是21%。卡拉伊(Kraay,2000)使用了洛亚萨等人确定的变量,进行了跨国回归分析,发现高增长率乃至有利的人口影响只能部分地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即使一组充分的变量也不能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中国的储蓄率比基于中国经济特征的预期高出10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一直保持下去,2004.年,中国的储蓄率仍然比1978—1995年37%的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Kuijs,2006)。在最近一段时期,中国的储蓄率比储蓄率传玩决定因素所解释的水平高出15%到20%。
  ……

展开
目录
序/1<br /><br />致谢/7<br /><br />第1章&nbsp;中国的复兴:30年不可阻挡的经济进步/1<br /><br />1&nbsp;中国经济的“U形”发展/3<br /><br />2&nbsp;与其他亚洲高速增长国家的比较/29<br /><br />3&nbsp;贸易大国的演变/35<br /><br />4&nbsp;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8<br /><br />5&nbsp;跨国公司在中国/58<br /><br />6&nbsp;外汇储备管理/62<br /><br />7&nbsp;增长之痛与管理失灵/68<br /><br />8&nbsp;快速增长的代价:环境退化/70<br /><br />9&nbsp;未来情景与增长轨迹/72<br /><br />10&nbsp;结论/83<br /><br />第2章&nbsp;中国的复兴与持续一体化的地区经济/89<br /><br />1&nbsp;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两种可能的情景/92<br /><br />2&nbsp;中国经济扩张与亚洲经济体/103<br /><br />3&nbsp;中国和亚洲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nbsp;/110<br /><br />4&nbsp;应对中国经济扩张的战略/117<br /><br />5&nbsp;中国的地区一体化立场和新举措/119<br /><br />6&nbsp;结论/122<br /><br />第3章&nbsp;中国的复兴与持续一体化的全球经济/125<br /><br />1&nbsp;中国与全球经济:根本性的地位变化/127<br /><br />2&nbsp;作为全球增长源泉的中国/140<br /><br />3&nbsp;影响全球经济的渠道/142<br /><br />4&nbsp;“入世”及其影响/146<br /><br />5&nbsp;对外直接投资与“走出去”战略/150<br /><br />6&nbsp;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的模型分析/152<br /><br />7&nbsp;如何与中国共舞:制定有用的策略/155<br /><br />8&nbsp;结论/158<br /><br />第4章&nbsp;中国的复兴与跨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的失衡/161<br /><br />1&nbsp;全球宏观经济的失衡/163<br /><br />2&nbsp;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持续与规模/166<br /><br />3&nbsp;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持续与规模/168<br /><br />4&nbsp;中国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174<br /><br />5&nbsp;跨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失衡:稳定还是不稳定?&nbsp;/182<br /><br />6&nbsp;关于跨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失衡的多元视角/185<br /><br />7&nbsp;缓解中美收支失衡/189<br /><br />8&nbsp;结论/195<br /><br />第5章&nbsp;中国的复兴与人民币问题/199<br /><br />1&nbsp;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201<br /><br />2&nbsp;人民币汇率的错位/205<br /><br />3&nbsp;人民币的升值/209<br /><br />4&nbsp;各种截然对立的观点/220<br /><br />5&nbsp;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贸易的影响/222<br /><br />6&nbsp;美国“次债危机”与人民币升值/229<br /><br />7&nbsp;结论/230<br /><br />注释/234<br /><br />参考文献/245<br /><br />索引/270<br /><br />译后记/2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