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政府预算软约束与货币供给的增加
自凯恩斯主义在各国的实践中流行以来,政府预算软约束成为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现象。政府不在将财政收支的平衡作为追求的硬指标,相反,普遍地由于收不抵支而实施发行债券、货币超经济发行即收取铸币税等政策。总之,政府预算的软约束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预算的软约束导致了普遍的“赤字政府”“赤字政府”的债务靠什么偿还呢?如果政府的行为受到完全的制约,那么,当今借的债务就要靠将来的税收等收入来偿还,即政府将当今的税收推迟到将来收,在一定的条件下,发不发政府债券对实体经济是没有影响的,这就是所谓的李嘉图等效定律。
在实践中,要完全靠财政收入来偿还政府债务似乎是难以做到的,这可能是财政收入减少容易增加难而财政支出增加容易减少难的不对称性决定的。于是比较自然的一种方式就是政府增加货币的发行,这种收入是政府无偿获得的,是一种超经济的收入。
张红伟博士详细地探索财政赤字与货币扩张之间的关系。财政收支本身,就是货币流通的组成部分。在中央银行代理国家金库时,财政收支活动对货币供给总量的影响尤为直接。通常,财政的收入过程,也就是公众用现金和银行存款纳税的过程,财政收入再存入央行,这实际上是货币的缩减过程;财政的支出过程,也就是货币由中央银行账户流入商业银行账户的过程,它通过减少财政在中央银行存款相应地增大了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即发生财政赤字时,向中央银行透支和举借国债便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两种主要方式。向中央银行透支,肯定会增大货币供给。举借国债,则视国债的认购主体状况和国债的偿付活动状况而对货币供给产生相应的影响。
首先国债的认购的主体不同对货币扩张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国债主要向民间部门发行,由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家庭、商业银行来认购,此外,主要出于政策的考虑,中央银行也要加入到国债认购者的行列中。(1)当社会公众认购国债时,意味着货币由商业银行账户向中央银行账户转移;而当财政机关将发行国债所得收入用于支出时,又意味着货币由中央银行帐户向商业银行账户转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