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格权现有保护中出现的问题<br /><br />第一节 人格权延伸中的问题<br /><br />一、死者的人格利益<br /><br />(一)案例:保护死者还是生者的利益?<br /><br />(二)分析:从保护死者到保护生者的转变<br /><br />二、胎儿的人格利益<br /><br />(一)案例:出生前还是出生后享有权利?<br /><br />(二)分析:从权利能力到具体权利<br /><br />第二节 人格权与身份权的关系<br /><br />一、悼念权<br /><br />(一)案例:是风俗还是权利?<br /><br />(二)分析:用人格权保护悼念权<br /><br />二、贞操权<br /><br />(一)案例:贞操权应否得到保护?<br /><br />(二)分析:是人格权而非身份权<br /><br />第三节 商品化人格权的问题<br /><br />一、案例:精神损失还是经济损失?<br /><br />(一)崔永元案:赔精神损失不赔经济损失<br /><br />(二)张柏芝案:赔经济损失不赔精神损失<br /><br />二、分析:商品化人格权具有更强的经济属性<br /><br />(一)人格标识商品化后的新特点<br /><br />(二)关于商品化人格权属性的不同观点<br /><br />(三)商品化人格权没有改变人格权的属性<br /><br />第四节 参照宪法的判决<br /><br />一、宪法案件<br /><br />二、民事案件<br /><br />(一)名誉权还是人格尊严(权)?<br /><br />(二)名誉权还是人身自由(权)?<br /><br />三、分析:宪法案件与民事案件的界限<br /><br />(一)人格尊严(权)是一种人格利益<br /><br />(二)人身自由(权)也是一种人格利益<br /><br />第二章 民法里的人格权与人格利益<br /><br />第一节 人格权的类型与一般人格权<br /><br />一、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br /><br />(一)人格权概念的产生<br /><br />(二)大陆法系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br /><br />(三)英美法系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br /><br />(四)我国民法对人格权的保护<br /><br />二、民法中的人格利益与宪法中的一般人格权<br /><br />(一)一般人格权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宪法法院的判决<br /><br />(二)民法无法完成一般人格权的高度抽象<br /><br />第二节 商品化人格权的法律保护<br /><br />一、商品化人格权扩大了人格权的内涵<br /><br />(一)商品化人格权的概念及发展<br /><br />(二)商品化人格权给传统权利二分理论带来的挑战<br /><br />二、我国立法如何应对人格权商品化的趋势<br /><br />(一)直接引入公开权或商品化权的问题<br /><br />(二)在人格权体系内部解决商品化人格权问题<br /><br />(三)拓展知识产权法对商品化人格权的间接保护功能<br /><br />第三节 对人格权立法的简单回应<br /><br />一、人格权的立法模式<br /><br />(一)以侵权法为主的人格权立法模式<br /><br />(二)以民事主体制度为主的人格权立法模式<br /><br />(三)人格权法独立成章模式<br /><br />二、关于我国人格权立法体例的几种观点<br /><br />(一)人格权应该独立成编说<br /><br />(二)人格权不能独立成编说<br /><br />(三)折中说<br /><br />三、人格权应规定在民法总则的民事主体部分<br /><br />(一)侵权责任法已经为人格利益留有空间<br /><br />(二)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制度的核心内容<br /><br />(三)对人格利益的解释可指向宪法的基本价值<br /><br />(四)宪法人格权与民法人格权的紧密联系<br /><br />第三章 宪法上的人格权<br /><br />第一节 宪法上的人格权概述<br /><br />一、人格尊严<br /><br />(一)人格尊严的内涵与外延<br /><br />(二)人格尊严的特殊性质<br /><br />(三)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及其问题<br /><br />二、生命权<br /><br />(一)生命权概述<br /><br />(二)生命权对应的义务主体及义务内容<br /><br />(三)我国生命权之保护现状<br /><br />三、姓名权<br /><br />(一)姓名权概述<br /><br />(二)我国姓名权之保护现状<br /><br />(三)赵C姓名权案<br /><br />四、名誉权<br /><br />(一)名誉权概述<br /><br />(二)我国名誉权之保护现状<br /><br />(三)国家机关的“名誉权”<br /><br />五、隐私权<br /><br />(一)隐私权概述<br /><br />(二)隐私权之保护<br /><br />(三)我国隐私权保护之现状<br /><br />第二节 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br /><br />一、德国宪法上的一般人格权<br /><br />(一)德国宪法上一般人格权的产生与发展<br /><br />(二)一般人格权性质之再厘清<br /><br />二、基本权利的辐射效力<br /><br />(一)德国的基本权利双重属性理论<br /><br />(二)基本权利的辐射效力<br /><br />第三节 我国宪法人格权之法律保护<br /><br />一、宪法人格权条款及其不足<br /><br />(一)宪法人格权体系不完整<br /><br />(二)《宪法》第38条之不足<br /><br />(三)隐私权条款亟待明确<br /><br />(四)有必要纳入一般人格权条款<br /><br />二、我国宪法人格权之法律保护现状<br /><br />第四章 宪法与民法沟通机制的构建<br /><br />第一节 宪法与民法的关系:分析与反思<br /><br />一、历史维度回顾<br /><br />二、主要问题点及评析<br /><br />(一)民法、宪法与人权保障的关系<br /><br />(二)正确看待宪法权利与民事权利之间的关系<br /><br />(三)母法、公法、根本法、基本法<br /><br />(四)民法究竟是否是国家法<br /><br />(五)正确看待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以及公私法的划分<br /><br />三、宪法与民法关系之澄清<br /><br />第二节 宪法对民法的辐射作用<br /><br />一、理论分析:何以可能?<br /><br />二、实践分析:是否可能?<br /><br />(一)“齐玉苓案”及法释[2008]15号<br /><br />(二)《宪法》第126条中的“法律”<br /><br />(三)合宪性法律解释<br /><br />第三节 宪法人格权条款之重构<br /><br />一、人格尊严条款之重构<br /><br />二、人格权条款之重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