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分析: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50454
  • 作      者:
    王蓓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蓓,女,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法学院和经济学院,获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四川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法学和法经济学。在《法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或转摘。主持司法部课题1项、四川省社科课题2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分析: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实务中的现实问题出发,融合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克服“法条主义”的局限性,促进法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本土化。在书中,作者采用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和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实证的方法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四个环节(程序)进行了考察,分析其效率、成本、收益,并建立动态博弈模型来比较“先裁后审”和“或裁或审”两种模式的优劣,最后,以法经济学中的公平、效率原则为指导,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了系统重构。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分析: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提供了颇具价值的改革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利益分配失衡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关系,生产要素占有的失衡必然造成利益分配的失衡。①计划经济时期,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中共十四大以后,修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过程中,资本、管理和技术要素与劳动要素一起参与分配,无论是从分配过程中的话语权还是从分配数额的比重来看,劳动要素都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缺乏严格的规制和有效的监管,目前劳动者在分配制度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劳资双方主体两极分化严重,劳动者群体贫困现象突出,劳资争端频发。
  三、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当前国内的劳资关系状况与我国的经济人口结构有关。在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一漫长进程中,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且大量过剩的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机会之间形成明显矛盾,劳动者显然处于不利地位。文化素质较低又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完全的弱势地位。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决定了全球资本市场与全球劳工市场的供求失衡。资本的逐利性促使高流动性的国际资本物色低成本的投资环境(包括税收、工资、劳动保护等)作为生产、贸易基地。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又决定了资本的流人往往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成为吸引资本的竞争者。”①发展中国家往往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因此产生了“向下竞争”的局面。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只能拼命降低包括劳动成本在内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那些资本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私营企业,为了生存只好通过进一步压榨劳动者来转嫁成本,从而引发劳动争议。
  四、工会力量薄弱
  转型期我国的劳资关系呈现出“资强劳弱”的局面。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制衡劳资关系的工会组织却力量薄弱,这导致其为劳工维权的职能难以实现。“截至2006年7月,中国的基层工会组织数量已达117.4万多个,工会会员已超过1.5亿。但是,企业组建工会仍然是一个新课题,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至今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已建立工会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很有限”。②原因在于“工会组织及其运作模式存在制度性弱势,表现为工会组织对行政主管和企业领导的高度依赖;工会组织无法代表职工的利益;集体谈判、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缺乏集体行动的合法性基础”。③很多企业的工会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机构,工会干部由资方任命,受资方控制和操纵。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研究状况
二、国外学者研究状况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小结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五节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劳资关系
二、劳资冲突:劳资关系的表现形态之
三、劳动争议:劳资冲突的一种典型表现
四、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解决劳资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资冲突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争议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利益的劳资对立
第二节 劳资力量格局失衡
一、生产要素占有失衡
二、利益分配失衡
三、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
四、工会力量薄弱
第三节 不完全劳动契约
第四节 非均衡劳动契约
第五节 政府监管不力
一、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未能及时跟进
二、公共政策滞后和缺失
三、地方政府在劳资关系领域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
四、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考核的角度考虑偏袒资方
五、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出于自身“租金”的角度考虑偏袒资方
第六节 劳动法未发挥应有的激励约束作用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和模式选择
……

第五章 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六章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七章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八章 我国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九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 新时期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构想及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国家和地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