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理论视野<br /><br />一、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研究对象<br /><br />二、历史的“长时段”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br /><br />三、社会结构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br /><br />四、社会阶层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br /><br />五、社会生活与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br /><br />六、关于“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意图及学术动态梳理<br /><br />上 编<br /><br />第一章 清朝礼法思想体系的形成<br /><br />一、礼法合一――传统中国特有的法律现象<br /><br />二、明清之际礼法的衰微<br /><br />三、民族文化的征服与法律文化的同化<br /><br />四、清朝礼法思想体系<br /><br />第二章 礼法与清朝前期的社会生活<br /><br />一、礼法与物质生活<br /><br />二、礼法与精神生活<br /><br />第三章 礼法与清朝前期的伦理结构<br /><br />一、刑罚标准<br /><br />二、服制关系<br /><br />三、父权的扩大<br /><br />四、夫权的提高<br /><br />第四章 清朝前期礼法的社会功能<br /><br />一、政治功能<br /><br />二、教化功能<br /><br />三、影响礼法功能的诸因素<br /><br />下 编<br /><br />第五章 清朝中期礼法的松弛<br /><br />一、礼法松弛的表现<br /><br />二、礼法松弛的社会背景<br /><br />三、礼法松弛反映出的时代特点<br /><br />第六章 清末礼法分离的基本轨迹<br /><br />一、,清末修律动议<br /><br />二、清末修律实践<br /><br />三、恢复礼制的失败<br /><br />四、同途殊归的修律宗旨<br /><br />第七章 清末礼法之争(上)――礼法分离的准备<br /><br />一、传统礼法的继承与改良<br /><br />二、新型程序法蓝本的夭折<br /><br />三、近代刑法体系框架的搭建及其引发的法律讨论热潮?<br /><br />第八章 清末礼法之争(下)――礼法分离的实现<br /><br />一、新刑律体例之争<br /><br />二、立法指导思想之争<br /><br />三、最后的争辩与礼法分离的实现<br /><br />第九章 礼法分离与清末社会心态<br /><br />一、民众心态――导致礼法规范失控<br /><br />二、司法主体心态――造成礼法实施渠道阻塞<br /><br />三、知识精英心态――决定法律样式的更新<br /><br />第十章 传统礼法反思与法制现代化前瞻<br /><br />一、物质层次近代化的起步与民众道德观念的转变<br /><br />二、社会结构的转型与礼法基础的动摇<br /><br />三、先进法律文明的移植及其本土化途径的思考<br /><br />四、传统礼法反思与法制现代化前瞻<br /><br />主要参考文献<br /><br />原版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