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现正义的选择与规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79582
  • 作      者:
    洪冬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洪冬英,女,1969年12月生,浙江桐乡人,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法学家》、《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实现正义的选择与规范》介绍了传统调解制度溯源、法院调解的规范、法院调解的应有辐射、司法对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支持、证人证言制度的解构、证据规则三论、医疗纠纷的证据制度、规范中的法院与法官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序言<br>正义(justice)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第一句话就是:“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张企泰译,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正义包含正义和司法两层含义。<br>正义如何实现?“从学术的角度分析,‘司法公正'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结构:第一,一个‘公正'(fairness)的理想状态,第二,一套‘正义'(justice)的司法制度,第三,一种以合理性和正当性为标准来矫正不公的‘衡平'(equity)方式,用一句话表达,司法人员遵循‘正义'的法律制度,辅助以‘衡平'的矫正方法,合理判决以达到司法的‘公正'。”(徐爱国:《“司法公正”的结构解析》,载《人民法院报》,2013-07-05,第7版。)笔者很认同徐爱国教授的这一论断。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来说,人们关于正义的理想是相同的,但民事诉讼与各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所以世界上有统一实体法却无统一民事诉讼法。在正义实现过程中,既有选择,更需要规范。<br>为什么调解成为替代诉讼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可以是脱离诉讼的纯粹调解,也可以是诉讼中替代裁判的调解。相对于诉讼(裁判),调解显然更为个人化和个别化,因为一旦进入诉讼(裁判),纠纷便被程序化地限定,要点被格式化,对纠纷内容的陈述被仪式化,这是诉讼(裁判)的过程限制。诉讼对客观性的强调,对规则的一往情深,损害了其解决难题的能力。而“调解在实践中的运作是在第三方促进下的一个讨论、澄清和妥协的过程在调解中,焦点不是正式的和实体性的权利,重点在于这样一个过程:鼓励当事各方共同致力于以妥协和谅解的精神达成他们自己的2解决。调解人的介入使双方纠纷转为三方互动。”([美]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8版,邓子滨译,70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br>实现正义在于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规范。证据是法庭认定事实的依据,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是关于确定有争议的案件事实的方法和程序的规则。证据制度承载了发现真实、程序公正、诉讼效率、解决纠纷等目的。证据种类的科学划分是证据制度规范使用的前提,诉讼中的证人证言、推定、预决事实的效力等规范是必然要求。这和调解程序的完善同属于“正义的司法制度”。<br>实现正义离不开法院和法官对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追求——衡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可概括为“法官知法和发现真实”。人们对正义的追求使法院和法官承载了过重的期望,这种期望需要在制度完善和相对理性的利益衡量中寻求实现。<br>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传统调解制度溯源
第一节  调解的历史基础
第二节  调解的功能
第二章  法院调解的规范
第一节  融合与独立——大调解中的法院调解改革路径
第二节  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法院调解的定位
第三章  法院调解的应有辐射
第一节  对类型化案件的影响——以劳动争议为例
第二节  对社会调解的引导——建立律师调解机制
第四章  司法对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支持
第一节  调解协议效力的司法审查
第二节  商事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为视点
第五章  证人证言制度的解构
第一节  证据种类
第二节  儿童证人
第三节  当事人陈述
第四节  从我国的证人证言制度谈人证制度的构建
第六章  证据规则三论
第一节  论书证复制件的证据效力
第二节  民事诉讼中推定的合理规制
第三节  论预决事实
第七章  医疗纠纷的证据制度
第一节  论医疗侵权诉讼证明责任
第二节  医疗事故鉴定法律效力问题研究
第八章  规范中的法院与法官
第一节  法院文化
第二节  法官的职业美德和义务
第三节  利益衡量在民事诉讼中运用及规制
第四节  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以职权型示范诉讼为补充
第五节  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探讨——以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视角
第六节  财产保全功能有效实现的障碍及探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