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海开发与安全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700848
  • 作      者:
    刘锋著
  • 出 版 社 :
    学习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怒海争锋,中国海洋战略的梦想与现实。
  东海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诸多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诸国纷争,纵横捭阖,中国是在示弱还是在示强?
  群情汹涌,大国的子民究竟应该如何自处才能利国利民。
  21 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海洋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往来的载体, 维系着中国的经济命脉, 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南海业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中国的海上战略通道和重要资源开发基地,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支点。因此,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 必须重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

展开
作者简介
  刘锋,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南海问题、海洋能源以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关注南沙地区的资源开发问题,对南海问题有比较独到的视角和认识。先后参与和主持了10多项涉及南海问题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了几十篇专业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南海开发与安全战略》从南海争端说起,深入阐释了南海问题形成的历史、经济、军事、法律、国际关系等根源,客观理性地剖析了我国目前解决南海问题的战略思考和应对政策,从宏观层面和长远角度探讨了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和可能的解决途径,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地提出了“南海大开发”的构想。
  《南海开发与安全战略》的特点之一是全面,纵横古今,放眼世界,思路开阔,站位高远;特点之二是理性,通篇洋溢着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特点之三是客观,分析南海的局势和策略透辟入理,不夸大功绩,不掩饰过失,更不讳言困难和忧虑,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南海、钓鱼岛问题。书中文笔流畅生动,内容翔实,研究透彻,是一部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的精彩之作。
  南海争议蕴含三个层次、四大博弈。
  ●主权之争、●海权之争、●资源之争。
  ○海上一线层面的博弈:围绕黄岩岛、仁爱礁的斗智斗勇;
  ○法律层面的博弈:围绕南海断续线、海洋法、国际司法仲裁等方面的斗争;
  ○规则层面的博弈:围绕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区域安全机制、大国角力等方面的斗争;
  ○舆论层面的博弈:围绕南海问题的"舆论战"、"道义战"以及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展开
精彩书摘
  1.南海作为世界上运量第二大的海上航道,仅次于欧洲的地中海。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超级油轮及商船队(以载重吨位计)航经南海,每年通过南海水域的各类船只在5万艘左右。南海国际航道连接的马六甲海峡,是继英吉利海峡之后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海峡。每年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的油轮为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经由南海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总量的2/3。繁忙的海洋运输业带动了东亚地区海洋相关产业的兴旺发达。南海航道无论是对该海域沿岸国家,或者是对亚洲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条海上航运要道受到控制,南海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都会受到显著的影响。正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使然,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问题才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了美国等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的借口之一。
  2.从全球的大视野来俯瞰海洋,地球上有哪片海域留下过几乎所有大国纵横捭阖、争霸交锋的印记呢?除了南海以外,几乎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证。非洲几内亚湾是英法等欧洲列强的传统殖民地,难觅美国的身影;中亚里海是美俄争斗的角力场,法国的影响力几乎式微;中东波斯湾、阿拉伯海是英美两国的“领地”,中国并无太多施展的空间。唯独南海,曾经飘荡过几乎所有重要大国的旗帜,而且迄今这些国家在该地区依然或明或暗地发挥着影响力。20世纪以来,作为后来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英、美、法、俄以及中国,在南海以及周边地区都有过实实在在的力量存在。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南海域外国家的上述四国依然力图强化本国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加上一心想“入常”的日本和印度,以及在南太平洋具有主导地位的澳大利亚争相介入南海事务,这一片海域似乎成为了大国的角力场。就南海沿岸地区而言,马来亚、文莱、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地曾被英国侵占;越南、柬埔寨等则被法国殖民统治;菲律宾曾经是美国的殖民地,独立后又作为美国的军事基地和盟国;前苏联曾在越南金兰湾驻军,长期是越南最大的武器供给国;日本曾侵略过南海周边多国,天然地希望将东南亚纳入到自己的影响势力范围;印度定位于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东进战略”,力图将触角深入到南海乃至整个东亚海域。可以说,地球上那些数一数二、有着地区影响力并有望成为多极世界中重要一极的大国,都在南海地区“聚齐”了。大国势力和利益纷争错综纠葛,使得这一地区的国际政治生态显得如此微妙,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域内外多方势力和利益在此汇聚,这才是南海问题之所以复杂难解的关键所在。
  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崛起的支点和语境是什么呢?显然要着眼于全球一家,要以整个世界作为参照体系。中国崛起的基本标准首先是要能“走向世界”,这并非是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出产品输往全球各地那么驾轻就熟,而是中国要不仅能向世界输出产品,而且能输出资本、输出体系、输出价值观,并且能够为受众国家所欣然接受。中国目前能够向全世界输出产品,充其量只是搭了“欧美体系”的便车,成为了这个体系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打工者”罢了。即使中国制造的产品看起来流向了世界各个角落,但在整个体系中起支配作用并不是中国,因为绝大部分环节中国并不控制。中国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而各高端价值显然被支配者所分享。中国未来需要做的就是向价值链的高端进军,从欧美体系的食利者那里分抢一杯羹。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不成为他国的长久附庸,不长期陷于“举国打工出卖资源”的境地,必然需要有完整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并且要具备不断改造、升级的能力,能够在全球维持并扩张输出本国的战略产业和“体系”。遵循这一思路,中国要崛起并真正走向世界,必须是“中国体系”走出国门,要实现在海外有控制的工厂和商业利益,自身要有安全可控的海外贸易线路,要能够使用人民币自由进行业务结算等。简而言之,即要形成由中国企业或者中国国民主导的资本-贸易流通循环,换句话说也就是把“中国体系”从国内扩展或者说输出到国界之外,乃至全世界。对于中国而言,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让人民币走出去,让中国体系走出去,这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不二选择,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4.南海与波斯湾,分别位于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地理上相隔万里之遥。将二者联系起来的,除了有汉唐以来就舟楫通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外,更重要的是两地均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海洋石油开发如火如荼的当今时代,它们与北美墨西哥湾、欧洲北海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海有成为“第二波斯湾”的潜力,但能否真正名副其实,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客观条件本身,而在于南沙争端能否妥善解决,同时也包括中国提出的在争议区进行油气共同开发的方针能否有效实践。而围绕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的争端一旦解决不当,引发矛盾的升级和域外大国的进一步深度介入,那么南沙很可能会成为“第二波斯湾”,国际政治学意义和自然学意义皆具。一个乱象丛生的南沙无疑将变成另一个火药桶,很显然无益于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和沿岸各国民众的长久福祉。
  5.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目前出现了两种对立的倾向。国际上的流行看法是伴随着国力的上升,中国外交政策正趋于强硬,越来越敢于说“不”,2012年中国在联合国就叙利亚问题投反对票就是一个新的例证;而国内老百姓则普遍觉得,中国外交缺乏底气,甚至某些时候还比较软弱,希望中国外交保持强硬姿态的呼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就南海争议问题而言,这两种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西方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中国“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呼吁美国介入南海地区事务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则认为中国是南海问题的受害者,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不能过于克制,要有“亮剑”的气魄和准备。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国内外的认识却如此迥然不同,确实值得深思。诚然,这其中既有中国的南海战略和政策相对模糊的问题,也有国内外对中国立场作为进行不同解读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恐怕还是源自于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战略互信的缺失。这使得西方社会自以为是地将自己置于一个正统的地位,站在一个所谓的道德制高点来主持“公道”,本质上无非是难以容忍一个后发的大国去做自己应该做的合乎权益的事情。在过去几十年来唱衰中国而屡屡落空,反倒是中国日益强大的现实背景下,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崛起越来越没有“雅量”,这表现在中国尽管强调“和平崛起”,但外界依旧疑虑重重,不善于也不乐于“倾听”。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哪怕是捍卫主权的正当行动,西方媒体也会大造舆论,诬称是以大欺小。对于中国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大局的行动和意愿,则曲意解读为中国故意采取拖延策略,以图国际局势有利于中国时绝地反击,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无论表现得是强硬还是克制,都被看作是中国在实施扩张或者谋求扩张的“罪状”,以此从战略上强化对中国的牵制和束缚。归根结底,还是对中国的崛起抱有偏见,不希望看到一个强盛的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6.目前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既面对着“单兵作战”的诸小邻国,又面对着“集体作战”的东盟组织。中国需全面谋划,做好应对,努力化解东盟的集体外交攻势。国际化存在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以美、日、印为代表的域外大国谋求直接插手南海问题,美国更是以“离岸平衡者”自居;另一方面是域内某些争端国和非争端国希望引入域外大国,进行所谓的大国平衡,从而使得中国投鼠忌器,难以按照自身的意图和主张解决南海问题。这说到底还是东盟某些成员国对中国缺乏必要的政治安全信任,它们对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心存戒意,担心中国的“扩张”打乱东南亚原有的安全平衡。美国是南海问题国际化最大的域外推手。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不是短期政策作为,而是受其亚太战略的支配。南海问题成为继台海问题之后,美国遏制中国的又一个抓手。这说到底还是美国防范和排挤中国渐进式地扩增地区影响力,谋求在东南亚地区事务中的主导权。过去几十年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借助西方社会建立的贸易规则和体系,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主要是中国正确决策和作为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也有“搭便车”之利。问题是,美国不愿意再让中国这样“搭便车”,因为中国的块头已经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显眼,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已经锋芒毕露。尽管美国在中美角力过程中一直采取攻势策略,看起来也总是处于上风,但美国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中国越来越不好“对付”。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传媒唱衰中国几十年,“中国崩溃论”都听得令人耳朵快起茧了,但中国却越来越强,不断与美国缩小差距。美国人开始自我怀疑,甚至开始焦虑就比较有迹可循了。因此,进一步下大力气围堵中国,拿出真正管用的“招数”遏制中国,就成为战略布局的重头戏之一。简单来说,美国对付中国通常有几种招数。第一种是直截了当式的,就是不断罗列各种由头如贸易不平衡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军事透明问题等打压中国,如进行反倾销之类的贸易制裁、限制武器和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军事上抵近侦查和封堵等,这类都是长期的动作,中国是否反击,不影响大局,中国也已平淡对之了;第二种是阴谋诡计论式的,就是试图通过在中国内部培植势力、宣传各种自由主义理论、借助中国人权问题及民主问题等打压中国,意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或者通过压制人民币升值等方式谋求从经济上搞垮中国。这种策略一开始有点成效,但用得多了自然就被识穿了,逐渐不奏效了;第三种是挑拨离间式的,就是通过挑拨台海关系、藏独、疆独、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等问题搞乱中国边海地区,消耗中国战略资源,让中国疲于应付周边事务。这已成为美国施展所谓的“巧实力”的具体实践。
  7.中国儒家思想讲求“仁义”,讲究温文尔雅,但是也注重文武兼备。因为光有文事,对手会把仁义当作迂腐之举,会把善意当作软弱可欺。所以,文备、武备要兼而有之,不可轻之,更不可偏废。解决南海问题要基于合作、共赢的框架,立足于和平谈判,但同时也要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强化军事威慑力,做好应对局部军事冲突的各项准备,防范对手进行军事投机和冒进活动。况且,和平谈判很多时候是以军事实力作为后盾的。一个国家在国际谈判中所处的地位,往往与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相匹配。处理南海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外交与军事威慑两种手段并用,以道宣德,以武宣威,恩威并施。唯有如此,才能起到震慑对手的作用。中国多年来一直践行“怀柔南海”的思想,呼吁有关争端方要保持克制,不要轻启战端。尽管南海局势有时候比较紧张,但事实上,远没有激化到有关国家间的矛盾和关系不可调和的地步,因此,和平谈判依然是解决争议问题的优先选择和主要手段。
  8.从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海洋就赋予了人类广阔的进取空间。大海给予了海盗、列强从事征服和掠夺活动的便利,但同时也对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而打开了大门。平凡的土地、平坦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人们卷入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依赖境地中,但是大海却裹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创造一个与河流文明不同的崭新的世界和发展历程。航海的发达、贸易的繁荣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扩张、掠夺、侵略等行为方式和不义所得,这一切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欧洲贸易文明。它的繁荣与演进,以种种形式影响了整个世界。纵观历史,海洋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发利用海洋的意识和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对海洋开发利用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是公元前16世纪时期的爱琴海文明,还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地中海文明,以及后来的欧洲文明,都是随着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地中海文明之所以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航海为代表的海洋贸易的发达,使得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能够向四周辐射,将地中海、红海、黑海以及大西洋沿岸众多的原住民族纳入到人类文明的光环之中。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样的小国之所以成为称霸世界的大国,就在于最早认识和利用海洋。海洋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样造就了跨出国门、走向大洋的英、法、美、德、日等经济强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一个民族只有把自身置于世界市场之中,才能取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必需的广阔空间;反之,如果一个民族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就失去了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的大气候。在封建体制的躯壳中,资本主义即使破土而出,仍有被窒息的可能。而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持续性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条件。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即是广阔发展的,超出国家界限的。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期处封建社会中,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中国海洋商贸活动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历史的惨重代价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为前提的。”恩格斯道出的这句至理名言已为当代的文明史所证实。在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和冲突中,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并在痛定思痛中进行了刻骨铭心的思考和鉴别。中国曾经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在近代却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思想和措施。而事实上,中国有识之士虽然早在16世纪已提出“经略海上”的思想,但海洋文化的理念始终在中华文化中处于附属的地位,因此就不可能建立起海权思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创造了如此辉煌文明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衰落,西方蓝色文明为什么勃然兴起。历史在昭示中华民族,西方列强的强大,靠的是那片至大至阔的海洋。在浩浩荡荡世界海洋潮流面前,中国人必须挣脱“黄水心态”的束缚,开始重新认识海洋,重新认识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正如许多海洋战略学家和卓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预言,海洋世纪业已来临,海洋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中国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勇闯深海大洋,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国家兴衰的高度进行战略考量。沿着广阔的海岸线,面对大海的潮起潮涌,我们俨然能领略到世界潮流的风云激荡。
  9.南海问题是中国与南海有关周边国家之间的问题,本来充其量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国际时局的变迁、大国利益的碰撞,使得南海问题承载了太多地缘政治的冲突和纷扰,从而有偏离区域争端这一核心问题的倾向。平心而论,南海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南海区域的范畴,需要在全球战略格局演变的大背景下来考量。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中国和平崛起构成了南海问题的矛盾主轴,这牵扯到地区乃至国际权力转移问题,从而加剧了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竞争格局的重构。
  从南海问题表现出来的错综交织的矛盾冲突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的矛盾:第一是南沙争端有关当事国之间的矛盾,这是涉及岛礁主权和海洋管辖权的矛盾,具有不易调和的特征;第二是中国与有关非当事国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南海航道畅通、地区存在等利益层面,通过增信释疑,有助于减小和化解矛盾;第三是中美两国之间的矛盾,既受部分当事国的利益牵绊,也与美国强化对部分非当事国的战略聚拢有关,说到底还是中美之间争夺区域主导权以及海权的矛盾。在中国将强而未强之际,美国围堵和打压中国的成本最低,美国必须把握这样一个最后的“窗口期”。否则,等到几十年后美国必须承认中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并且对中国比现在要真正尊重得多的时候,美国要施展上述一系列“组合拳”来遏制中国,不仅代价更高,而且顾忌会大很多。因此,当前的南海问题尽管看似矛盾交错,但美国因素无疑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美关系和缓,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更容易相处,海上摩擦事件相对就少;中美关系不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起来就会紧张,矛盾似乎就层出不穷。南海问题已经存续了很长时间,局势始终比较平静。近年来突然一下子热络起来,纷争不断,这其中固然有中国积极维权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前提,恐怕还是美国宣布要“重返东南亚”,诱使有关周边国家上蹿下跳、借机“寻衅滋事”所致。
  10.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欧亚大陆的东缘建立起了强大的陆权力量,但这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一步。中国只有面向海洋,建立起完备的海权力量,中国才有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之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仍有可能受到外力的干扰而发生中断或者推迟。况且,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目前国际社会的旧有秩序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最终能否调和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经略海洋、保持强大的海权威慑力量,这是中国能以最小的代价、以武力之外的方式解决中国与西方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唯一可行的战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基于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需要,早已把中国视为对美国最具竞争力的挑战者,并且对中国进行打压、对新兴大国力量进行分化,战略上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海上围堵和遏制之势。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目前面临的境遇与100多年前德国所面对的战略困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英德两国长达50多年的战略对抗中,尽管德国锐意进取,国力突飞猛进,试图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转型,但始终不能摆脱英国在海洋方向的战略封锁,也始终无法克服由来已久的战略被动态势。德国尝试并运用了各种策略。比如大力发展德国海军,争夺与英国海军的制海权;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实现海上力量的全球部署;破坏英国的航行自由与安全,谋求削弱英国的制海权等多种策略,尽管德国的这种锱铢必较的策略在一段时间屡屡奏效,但最终,这段历史还是以德国的完败而告终。需要看到的是,德国崛起之时所采取的军事手段,几乎是历史上所有的强国都普遍采取的做法,而这恰恰是值得中国汲取和反思的地方。毕竟,国际社会发展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安全观念范畴和冷战思维的束缚,如何用互信、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应对未来的挑战,获取国家发展的新空间,这是需要中国潜心研究的大课题、大战略。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南沙争端说起
第一节 南沙争端的诱因
第二节 南海地缘之争
第三节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
第四节 南沙·南沙

第二章 海洋的力量
第一节 国家的光彩
第二节 北冰洋的亮光
第三节 从北冰洋到南海
第四节 南海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 南海·波斯湾
第一节 中东的发现
第二节 南海,第二波斯湾?
第三节 南海的油气开发
第四节 石油福兮,石油祸兮

第四章 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下的南海诸岛主权依据
第二节 南沙岛礁主权的法理声索
第三节 南海断续线的法理定位
第四节 南沙争端:从DOC到COC

第五章 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南海问题的升温
第二节 美国南海政策的变迁
第三节 中美南海博弈
第四节 南海是加勒比海吗?
第五节 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南海问题的宏观思考
第一节 南海问题:远虑与近忧
第二节 南海问题的解决模式
第三节 南海问题的宏观视野

第七章 南海大开发
第一节 南海开发需要大战略
第二节 南海开发与海南作为
第三节 两岸携手开发南海
第四节 南海开发要从全局谋篇

第八章 经略海洋
第一节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第二节 经略海洋要陆海统筹
第三节 经略海洋与中国的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