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接引、背反与融通:中国法治现代化路径及其困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009523
  • 作      者:
    谭江华著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谭江华,男,四川达州人,1979年11月出生,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曾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南开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接引、背反与融通:中国法治现代化路径及其困厄》以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为中轴,以政治及“法治”现代化推进为主线,以不同政治格局下的基层法制运行模式为核心,阐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嬗变与更迭。且着重解读了不同政治权力施行模式下党、政、法、民之间不同的互动关系与互动模式,尤其分析了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现代政治权力与现代法律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拒斥,当代民众对当代法律既拒绝又欢迎的矛盾态势,并进一步探索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法治超过困境实现整合的特定进路。
  《接引、背反与融通:中国法治现代化路径及其困厄》是一部青年学者以政治社会学与法律社会学的综合视角研究中国基层法律实践问题的学术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将现代“政党运动”与乡村政权的建设结合起来,开始对乡村社会进行治理。在乡村社会治理的重建方面,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和农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和“亲和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和“穷人”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更容易得到乡村社会的认同。最初的土地改革以及随后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都是一种“国家政权建设”行为。新的政权建设基本上是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经济基础的改造人手,推及上层建筑的变革。新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首先从农村土地关系的改革开始,进而对乡村社会权力进行重组,将国家政权直接延伸到村庄内部,自上而下建立起严格的支配体系,从而将农民完全整合到国家政治体系之中。土地改革之初,国家即派出大批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乡村,一方面是组织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另一方面是借机将农民组织起来,将一部分积极分子吸收为共产党员,取代传统乡绅和旧的乡村“精英”成为乡村社会的新的领导者。这些以贫下中农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新的乡村领导者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与党和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成为国家深入乡村社会的一支主要力量。尽管建国之初国家政权只设在区、乡一级,但是这些新崛起的乡村权力精英却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延伸到村庄之中。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首先,它摧毁了乡村社会旧的经纪体制(包括传统的保护型经纪),国家完成了基层社会的官僚化和合理化,国家的政策、方针乃至意识形态都直接通过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贯彻到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资源的征用以及赋税的征收也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完成的。旧的各种经纪角色及其存在的土壤都被彻底铲除。应该说这是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其次,它成功地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确实使农村社会和农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惠”。广大农民得到了近百年来没有过的安定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从无到有,教育初步普及。通过知识青年下乡运动、从城市向农村派遣干部充实农村的干部队伍。这些措施虽然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保证了农村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稳定。人民公社时期的平均主义虽然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但在中国社会这样一个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其内部的平均对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贡献是巨大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种稳定也付出巨大的代价和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果。“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权力结构,则在制度上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强力整合与控制。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基本理论框架与主要问题
三、基本方法论取向与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界定
五、理论准备与研究现状
六、尝试性提出的可能创新点
七、存在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八、基本章节安排
九、K县概况及地名使用的说明

第一章 中国政权及法的传统样态.
第一节 礼法一统的传统社会——王土与王臣
1.1.1 礼法合一
1.1.2 礼法的政治功能
第二节 王权、礼与王法——通过礼法的传统治理
1.2.1 君权至上与“王法”之治
1.2.2 礼法一统的传统基层治理
第三节 传统中国法的基层实践
1.3.1 “法定”抑或“礼定”——传统基层法实践的规则取向
1.3.2 “公断”抑或“私了”——传统法实践的路径选择
1.3.3 “无讼”与“兴讼”——传统法实践中理想与现实的分裂

第二章 初始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政权及其法治
第一节 现代化推进下的政权建设——从“王朝”到“国家”
2.1.1 何谓国家?何为中国?
2.1.2 现代民族——国家的初始建设
第二节 党权、西法与新政——“党国”与“新法”的混杂性治理
2.2.1 “训政”与“党国”之治
2.2.2 民权、立宪与“法治”
2.2.3 法治理念的驳杂与治理的失衡
第三节 初始现代化背景下的K县法实践
2.3.1 民国“法治”概况
2.3.2 K县实况

第三章 政治改造语境中的中国政权及其法治
第一节 从建国到“文革”结束的新社会:控制与失控
3.1.1 共产党、新中国——政权建设与社会控制
3.1.2 社会失控与文革
第二节 翻身、革命、斗争:党权与革命法主导的社会主义治理
3.2.1 党法一统与革命政治
3.2.2 革命之法与“人民”之治
第三节 政治推进中的K县法实践
3.3.1 法制机构、人员及工作方法
3.3.2 革命运动与“法治”
3.3.3 革命动员与群众参与
3.3.4 革命式“法制”的反“法治”运行

第四章 初始改革语境下的中国政权及其法治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党权主导下“现代化”进路的重构
4.1.1 从“全能政治”到“渐进的民主”
4.1.2 “解放政治”的重构——从阶级“解放”到生产力“解放”
第二节 从“党治”到“法治”——民权、法制的初始建构
……

第五章 现代性语境中的法治困境(一)——党、政与法:互赖与互斥
第六章 现代性语境中的法治困境(二)——民与法:欲拒或迎
第七章 背反的弥合:从“治理”到“自治”
第八章 融通与延展:走出困境——渐进的宪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