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研究方法
学术界有关农民工工资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多从制度与政策角度展开。政府干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但其越位与缺位弊端也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政府失灵”。本研究除了仍沿用以主流经济学分析制度构成与运用的制度研究法,就中国国情对制度政策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外,还创新应用大量以数理分析为特征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且设立多个经济模型从资源配置角度针对农民工收入分配与劳动就业问题展开研究。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比较动态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及博弈分析法等都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具体而言,制度分析法主要应用于“‘强资本’与‘弱劳动’格局下的农民工工资低水平维持(第3章)、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工工资决定(第2章)、城乡地域与体制分割下的农民工工资差别歧视(第2章)、不同流迁模式下的农民工就业供给(第6章)、农民工工资就业维权中的工会效率现状(第8章)”等问题研究。而对于“影响农民工工资决定的企业、政策与组织环境因素实证分析(第2章)、农民工疾病救治与医疗保险实证研究(第2章)、基于农民工个体特征的就业模型数理分析(第6章)、相关利益集团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第7章)、农民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实证分析(第9章)”等问题采取通过经验观察数据与实验研究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的实证分析法;在“差别工资决定机制的一个悖论:农民工补偿性工资缺损(第2章)、农民工社会福利偏好的经济学分析(第4章)、农民工雇佣歧视中的获益、损害与坚持(第7章)、农民工工资就业维权中的工会效率最优(第7章)、产业平衡路径下的农民工终结——“刘易斯转折点”实现(第10章)”等问题上运用了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理分析的边际分析法;针对“农民工就业成本中的工资预设与企业支付最优(第6章)、与就业弹性相关联的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与要素替代(第6章)、农民工工会需求与供给决定模型(第8章)、政府反歧视干预的经济与社会效用实现(第9章)”等问题应用的是对经济均衡形成与变动条件进行分析的均衡分析法;而对于“与工资水平相关联的农民工个体特征检验(第3章)、农民工福利分配与利益集团的相关性分析(第4章)”则使用基于变量内部相关依赖性进行探索的因子分析法。另外,在“农民工社会福利分配上的集团利益博弈(第4章)”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变动及趋势判断(第3章)”研究主题上,分别采用根据对方策略以改变己方对抗策略而取胜的博弈分析法、与对原有均衡到新的均衡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动态分析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