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法的源与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6419
  • 作      者:
    武树臣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武树臣,男,1949年10月29日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1992年至1997年任系副主任。1997年调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并继续招收指导中国法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4月调至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法律事务部任部长。代表性著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合作)、《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中国传统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学出版会2003年9月)、《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主编)、《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等。代表性论文:《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走出法系——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中国法律文化探索》、《裁判自律引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法的源与流:人民法学文存》是一部中国法律史的基础性理论著作,是作者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源”与“流”长达三十余年研究的结晶。在“源”的方面,作者运用古文字、历史文献,传说史料三结合的方法,深入地探讨中国法的起源这个僻冷的课题;在“流”的方面,作者则从法律实践活动的总体精神和宏观样式两个侧面,生动地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历史发展的概貌。全书涉及中国数千年法律文化的具有典型性意义的课题。作者认为,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伦理主义精神和混合法,它们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有效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混合法即成文法与判例制度的结合,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的结合。这种法律样式对我国今天的法律制度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寻找最初的独角兽
  ——对“廌”的法文化考察*
  廌(音zhi)是东夷蚩尤部落的图腾,又称“夷兽”。东夷部落是文身、五兵、五刑(渡)、战鼓的创造者。廟成为战胜之神和刑神的象征。廟与礼、律、刑、法(濃)有着不解之缘。在这里,我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来描述中国法律文化起源的课题。即以独角兽廟的起源、沿革、作用、贡献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为基本脉络,以与肩相关的甲骨文文字为线索,以传说史料为佐证,对中国远古时代的法律文化做出全新的大写意式的诠释和描述。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对典型古汉字的研究别具一番意义。这是因为,首先,中国的汉文字是象形(表意)文字。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指出:“中国文化能如此历久不变,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或许就是由于使用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自然要比表音文字更能显示优越性”。①甚至曾有人认为:“象形文字是一些神圣的符号,不但能够指示事物的名称和形式,甚至能够传达事物最本质、最为神秘不可测的含义。”②它们像一尊尊活着的化石,凝结了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一帧帧古代社会生活(包括法律实践活动)的真实画卷。我们不应忘记,在文字诞生之前,口耳相传的历史对后人的影响也许异乎寻常地强烈。况且,对部落长老来说,“记住过去的事情是他们的份内工作”。①当文明的旭日升起之际,当某一特定的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它已经远不是造字者个人主观创造的艺术品了。因为它已具备了非如此刻划、如此构造、如此表现的内在必然性。换言之,某一文字所期标识的某一社会现象、事物或行为,已经历过多少代先民的口耳相传,形成共识和具象,姑称之为约定俗成的“群体印象”,一旦有机会将它付诸刀尖笔端,便非如此表示不可了。符合这一共同规律的文字便长久地活了下来。反之,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样,深究某些典型汉字的字形定义,前可探其源头,后可迹其流轨。况且,其字义之中正沉淀丫先民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这些内容无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层价值观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其次,中国以汉文字为代表的是象形(表意)文字历史十分久远。象形文字盖起源于图画。即今所见岩画是也。在古代传说中,上古结绳记事,伏羲作龙书,神农作穗书,黄帝史官仓颉作云书,河图洛书云云,均与图画有关。文字学家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文字起于图画,愈古的文字,就愈像图画。图画本身没有一定的形式,所以上古的文字,在形式上是最自由的。”又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说:“我们在文字学的立场上,假定中国的象形文字,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象形、表意文字的完备,至迟也在五六千年以前。而形声字的发轫,至少在三千五百年前。”甲骨文字学家董作宾在《中国文字的起源》中说:“我所认为原始文字的,以前大家把这种文字叫做文字画、图腾、族徽。我们现在的看法是:殷代有通用的符号文字,如甲骨文是他们的今文,而刻在精美花纹铜器上的文字,是他们的古文。殷人爱美,用在艺术品上的字,是远古传下来的原始图画文字,可能是甲骨文字的前身。甲骨文是线条的象形文字,我国早期青铜器的金文,才是原始的图书文字,其年代可以上推到公元前二千八百八十四年,大约距今四千八百多年。”②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甲骨文文字系统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毫无疑问,甲骨文系统确立于殷商。但是,在殷商之前,甲骨文文字系统应当经历了数千年的发生、演化、沟通、修正、综合、定型的漫长历史。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编  中国法的起源:寻找最初的独角兽
第一章  寻找最初的独角兽——对“廌”的法文化考察
一  廌的名称、形象、身份和它所处的时代
二  廌与蚩尤、五兵、五刑
三  廌与玉琮、战神、廌(礼)
四  廌与刑、辛、文身
五  廌与旄舞、战鼓、律
六  廌与皋陶、弓矢、廌
七  廌与饕餮、蓐收、爽鸠
八  廌与夔、西王母
九  廌与象刑、笔
十  廌与神明裁判、法冠
十一  结语
第二章  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征
一  中国法起源的总体描述
二  中国法起源时代法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  东西方法文化起源之比较
第三章  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一  中国成文法的概念及夏、商、西周的立法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变革与成文法的诞生
三  中国成文法的确立
中编  中国法的成熟进程:思想与文化的表达
第四章  “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
一  “直”与“隐”的文字本义
二  “直文化”与“隐文化”的原始起点
三  三代文明与“隐文化”的繁荣
四  春秋时代地域文化中的“隐文化”和“直文化”
五  战国时代“直文化”与“隐文化”的交锋
六  封建时代“直文化”与“隐文化”的融合
七  对“直文化”与“隐文化”的历史评价
第五章  从“箕子明夷”到“听其有矢”——对《周易》“明夷”的法文化解读
一  “明夷”考
二  “明夷”与东夷文明
三  弓矢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四  弓矢在诉讼中的证据意义
五  “明夷”与“不富以其邻”、“迷逋复归”的原则是一致的
六  箕子或以“明夷”古训力谏纣王
七  “箕子明夷”与西周金文“瀵”字的出现:从神判法到人判法
八 “箕子明夷”对西周初期立法和后世司法的影响
第六章  孔子与铸刑鼎
一  关于公布成文法问题
二  从晋刑鼎的内容看孔子反对晋刑鼎的理由
三  从孔子对铸刑鼎事件的态度看他的政治立场
第七章  从“判例法”时代到“成文法”时代——对春秋法制改革的再探索
一  西周的法是贵族性的“判例法”
二  郑、晋公布的法律是新式法典
三  春秋法制改革的历史评价
第八章  秦“改法为律”原因考
一  关于秦“改法为律”及其与商鞅的关系
二  秦“改法为律”的一般原因
三  秦“改法为律”的特殊原因
四  结语:秦律留给后世的遗产
第九章  地域文化与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一  先秦地域文化的形成
二  鲁国文化与儒家(孔、孟)的法律思想
三  晋国文化与法家(商、韩)的法律思想
四  齐国文化与齐学(管、苟)的法律思想
五  结语
第十章  齐鲁法文化与中华法系的精神原点
一  齐鲁法文化的定义
二  齐鲁法文化的古老精神渊源
三  齐鲁法文化的思想轨迹
四  齐鲁法文化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本形象
第十一章  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
一  儒家法律传统界说
二  儒家法律传统的思想渊源
三  儒家法律传统的理论构成
四  儒家法律传统的学术流变
五  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横的法”与“纵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终结
一  交易·盟约·诉讼:家族本位下的横向法律
二  从“神·礼”到“仁·法”:家族制度的衰落与个体意识的萌芽
三  “国家”与“公民”结盟:国家本位对家族本位的清算
四  “皆有法式”:国家本位下的纵向法律
五  结语
下编  中国法的演进规律与展望:在创新中返回历史
第十三章  政体、法体之变与法的演进——对中国古代法律“法家化”、“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
一  西周春秋时代的政体与法体:“世卿世禄”的贵族政体与“议事以制”的“判例法”
二  古代法律传统的理论诠释:孑L孟(鲁儒)的“为国以礼”和“贵族精神”
三  战国秦代的集权政体和“成文法”:商韩(晋秦法家)的“以法治国”和“劲士精神”
四  先秦儒学的第一次蜕变:荀子(齐儒)的“隆礼重法”和“大儒风范”
五  西汉至隋唐的“儒法合流”、“礼法互补”、“人法兼用”与中国
古 代法律的自我完善
第十四章  移植与播种——个人本位法律观在中国的命运
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价值观
二  清末修律:个人本位意识的萌动
三  中华民国:国家社会主义理论
四  “以人为本”与当今法律文化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
一  世界法律样式的三个类型
二  中国古代的法律样式
第十六章  中国“混合法”与世界法系
一  “混合法”的四个基本特征
二  “混合法”的历史成因
三  “混合法”的现代历程和发展方向
四  中国“混合法”在世界法系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