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形势越来越紧张,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印度……《谁在包围中国》作者在国际国内时政财经界拥有很高的影响力(光微博粉丝就有三百多万)。这本书观点大胆,分析犀利,出版时破费周折,差点被禁,最后得到高层特别许可方得合法出版。
1、著名评论员、人气学者(拥有百万微博粉丝)、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程超泽新书。
2、世界性经济、政治、军事热点话题。观点特别新颖大胆,分析特别犀利深刻,刺激官方底线。
3、由于我国国力越来越强大,国际国内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目前政治军事战略分析类的电视节目也好,新闻、出版物也好,都备受国民关注。
21世纪中国崛起,美国焦虑。两个世界大国都小心翼翼地避免正面的摩擦、冲撞,而背后的暗战却在悄悄进行。一张围堵中国的大网正在亚洲形成,并逐渐收紧。是继续“韬光养晦”,还是借力用力,对美“重返亚太”战略实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中国面临自己的战略抉择。
《谁在包围中国》是一本分析和还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所包藏的深层次意图、策略、起因、可行性,以及它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书。美国战略转向的真正意图,就在于遏制中国崛起。
《谁在包围中国》是一本回击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揭露美国威胁的书。旨在揭示是美国而不是中国才是当今世界乱源的始作俑者,才是亚洲乱局的背后策动者,才是中国之困的真正幕后编网者。
从自身角度讲,中国的崛起只是历史的正常回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海陆兼备、位居亚太中心、占全球1/5的人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大国。100多年前,在欧美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坚将这条东方巨龙降服之前,中国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然而从世界角度讲,中国腾飞和崛起却非同小可,由她改变的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更是全球格局的再分配。历史上,东亚、南亚、中东、南欧及非洲等地发展起来的都是区域性文明,文明之间互动并不频繁。新崛起的大国或是德、美等西方国家,或是向西方学习的日本,但不管怎样崛起,权力始终掌控在跨大西洋的西方国家手中,这种状况直到冷战结束后的十年还一直如此。但世易时移,从21世纪开始情景则完全不同了,中国崛起代表了一种多样化文明图景的浮现。近30多年来,第一个非西方意义的国家以其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成功跻身超级大国俱乐部,这使那些将西方文明及其政治、经济制度一直视为普适性的西方人士以及孜孜以求向西方寻求成功经验的人士都感到错愕和尴尬,也让更多新兴国家越发自信向本民族传统回归,去发掘自身的特色优势,对所谓普世的西方文明的深信不疑至此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松动。
中国冲击波
1986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美国求学。从一个积弱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内心的好奇自不待言。一次次我走进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名店。那时市场上还几乎很少能看到“中国制造”。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故地重游,有一次我走进曼哈顿著名的“美国女孩”商店(American Girl)。这个有着美国本土庞大消费群体的“殿堂”一向以出售安全健康的正宗美国玩偶和服饰店著称于世。但当我顺手拿起一套啦啦队长服和足球衣的6英寸仿造品时,我忍不住笑了:在一片红白蓝之间,一块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我“噢”了一声。“美国女孩”终究也不那么原汁原味了,这块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就是一个鲜明例证。
我在纽约著名五街穿越,一个接着一个商店地走着,那里早已是贴牌的“中国制造”的天下,清一色的国际名牌,但都是由中国廉价劳动者生产。这就是席卷世界的“中国冲击波”。以后有好几年,我有幸在欧洲、在美洲、在大洋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公事出差,或私人旅游逗留,我都看到了这个世界现象的“中国冲击波”。我们已经鲜少再能看到不是标有“中国制造”的世界品牌了。
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英格兰东北部的兰开夏郡以“全球工厂”而著称。在 19 世纪 30 年代,兰开夏拥有的机器数量一度比全球其他地方的机器总量还要多。现在到了21世纪,我们却在中国亲眼目睹了另一个全球工厂的崛起,它沿着中国太平洋东海岸一路绵绵延伸,从北方的大连到上海,再到福建、广东,并横跨台湾海峡。2001年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态势开始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加速度,并开始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内陆大规模的梯度延伸,在那里通信和运输能力的迅速改善正吸引曾一度涌向沿海地区的海外跨国公司。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流程从美国、西欧以及发达国家或地区迁往中国。根据经济咨询机构HIS环球透视近期估算,到2010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这是110年来美国首次丢掉这一桂冠。
加入迁移大潮的商品种类也与日俱增。美国《新闻周刊》刊载的一篇分析性文章称,一大批名义上的美国商品早已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如芭比娃娃(Barbie)、悍马(Hummer)、口香糖贩卖机、沃立舍(Wurlitzer)自动点唱机、Levi牛仔裤和匡威(Converse)“All Star篮球鞋”。就连NBA指定用球“斯伯丁”(Spalding)如今也早已算不上地道的美国货,因为它们都在中国缝制。
许多美国人为此坐立不安。萨拉·邦吉奥尼,一位40岁上下的美国资深商业记者为此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图书来描述发生在她三口之家试图联合抵制中国产品最后归于失败的经历。她从一个小人物角度对“当今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对世界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诠释。这本书正好契合了我现在正在描述的“中国冲击波”。
联合抵制是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的。萨拉·邦吉奥尼后来很懊恼因为她的提议而让她的丈夫凯文、5岁的儿子韦斯和刚学走路的女儿索菲都一起卷入了这样的试验,因为韦斯在这段时间度过了不快乐的5岁生日。
抵制“中国制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他们要突然改变早已习惯的购物习惯。第一次大麻烦是给韦斯买鞋子,他们试着找一双不是中国产的运动鞋,结果他们发现,阿迪达斯是中国生产的,锐步也是中国产的。他们想象中应该在美国生产的纽巴伦鞋,也竟然标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只有原材料是来自美国的。邦吉奥尼费尽周章,终于找到一双68美元的意大利鞋子。其实,只要花上15美元,到处都能买到差不多的中国鞋。慢慢地,她不得不承认只要继续坚持不用中国商品,她就必须习惯这种费时费钱的购物过程。几周后,她又花了60美元给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美国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
其他地方生产的商品,价格几乎都是中国产品的几倍,还有些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替代品。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邦吉奥尼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找到,最终不得不用厨房里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来将就。
她书房的台灯坏掉了,想找一盏非中国制造台灯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她发现有一种没有注明生产地的台灯,打电话到厂家询问后,非常欣喜地知道这是“美国制造”。但当这盏台灯寄到家中后,她才发现台灯的包装盒上写着“美国制造”,但零件的包装上却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她感到一颗心都沉了下去,想把台灯退回,因为它不是“美国制造”,但这意味着她很难在晚上工作。两难中,她打电话向厂家询问。这家洛杉矶的灯具制造商给她上了一堂关于全球供应链的基础课:10年前,美国有上百家灯具制造厂,在南加利福尼亚就有约40家,如今全美也不过四五家,而这家灯具厂因为生产的主要是不适合长途运输的大型灯具,所以才幸存了下来。至于邦吉奥尼所买台灯的零件是“中国制造”,制造商解释说,这么多灯具厂关闭的后果是:很难再采购到美国制造的零部件,比如开关,已经完全不在美国生产。邦吉奥尼决定保留这盏台灯,因为这已经是她所能找到的最接近美国制造的台灯了,她只能接受台灯零部件是中国制造的事实。
家里的一个旧抽屉从1月起就打不开了。凯文在超市里找修理工具时发现了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不得不把它们又放回货架。咖啡壶坏了,想买新的,超市里全是中国产的。不得已,那一年他们只好用罐子先煮好了再倒进过滤器里才解决了喝咖啡的问题;搅拌器坏了,没有办法修好,因为刀片产自中国;电视机坏了,只有让它坏着,因为大多数零配件都来自中国。
“那些抵制中国货的日子里,就像每天都在野外露营,要的日常用品都没有”,邦吉奥尼差不多感到绝望了,“那是一个漫长的、炎热的、极其狼狈的夏天,我们用旧式捕鼠器抓了4只老鼠,因为新式的是中国制造的。”
凯文叹息圣诞节礼物清一色都是来自中国的。他只好计划亲自为孩子们缝睡袋,自己制作木船和木吉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孩子们。但是他却买不到用来制作它们的针线和其他材料,这些都来自中国。
万般无奈之下,韦斯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动,开始坚决支持起中国的东西,因为他实在厌倦了欧洲产的“乐高”玩具。有一次他看中一个中国产的玩具,哭着说:“我们很久没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一天。
在实施抵制中国货一年之后,邦吉奥尼的抵制运动结束,她感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邦吉奥尼这么做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她讨厌中国,她对中国以及这个国家的人没有任何敌意,她只是觉得中国商品在美国太泛滥了,其他国家根本没法和它竞争。她很想通过这个试验知道美国人对中国商品到底有多大依赖,“一年不买中国商品,我们能过得下去吗?”
“较低的价格一直让中国受益,并使中国的经济崛起,也让美国的消费者很难放弃中国的进口货。这次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与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们的生活中,我却得到了一个中国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的结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作者邦吉奥尼下结论道。
假借邦吉奥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对“中国制造”的评论之声不绝如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从一个弱者变成英勇的战士。我们热爱他们,也害怕他们。中国已经成了我们有力的竞争对手,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去拥抱她。”
——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教授约翰·麦克斯维·汉密尔顿
……
序
第一章 中国通往强国之路
中国冲击波
繁荣还没有结束
2025:执世界经济之牛耳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西方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
第二章 正在远去的美国世纪
美国世纪
走向衰落
美国总统的心结
美国衰退背后的推手
被颠覆的美国语境体系
第三章 重返亚太
患上“中国崛起焦虑症”
中国躺倒也中枪
寻找假想敌
“重返亚太”的前奏曲
中国被锁定在准星中心
第四章 收紧包围圈
空海一体战
岛链
军事基地
亚洲版北约同盟
装备回流
亚太军演
导弹防御系统
走向台前
第五章 中国变局背后的美国身影
“重返亚太”战略导致各国误判
雄狮遭遇群狼的撕咬
“修昔底德陷阱”难题
消逝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在亚太下一盘大棋
第六章 “反介入”战略思考与选择
输在战略环境营建上
敢对美国说“不”吗?
正本清源“中国威胁论”
构筑“反包围圈”
寻找中国的军事盟友
在海外建军事基地
第七章 吁建中国国际石油陆上通道
充满风险的海上石油运输通道安全
“太平洋--印度洋”两洋战略
中东、中亚,中国必争之地
吁建横贯中西陆上大通道
第八章 呼唤中国军事变革
美国逼出的中国军事现代化
区域拒止
打一场五维立体战争
有效打击美国本土的威慑力量
第九章 发展,永恒的硬道理
向中国倾斜的时间天枰
中国发展的敌人是自身
经济实力比刀剑更强
对美国经济制衡
憋一股气强劲追赶美国
尾声 需要一个更富有远见卓识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