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13953
  • 作      者:
    邓启耀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们以为世界的镜像是作为全视(all-seeing)呈现给我们的,但这是一种幻觉;我们希望与之认同,或进入那个世界、那种状态,却陷入一种不可自拔的困惑中,在自我和他者、本我和异己之间纠结。你是凝视者,又是被凝视者。图像或镜像中的世界是那么真实,几乎伸手可触,你却融不进去。它是完全疏离于你的一种存在,和你完全相反,却又貌似于你,或貌似于你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如同镜子一样,我们又只有通过它,照出自己的样子,了解自己的处境,认知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只要不在现场(其实,即使在现场我们又能做到“全视”或“洞观”吗?),我们对“真实”的认知,也就如同从被打破镜子的一地碎片中,从时过境迁的历史和他人的记忆中拼接“真相”。
  “镜”,无论它是镜子还是屏幕,都是一种工具,一种“文明”的利器;“镜观”,是一种研究方法,一种人类认知和文化反思理论的基点;而“镜像”,事实上是外部世界物像和我们心像的混合投射。我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镜子”,最终还是照出了自己。在他人的身影上有自我的痕迹,在自我的镜像里也混合着异己的东西。
  ……这些凝固的问题像镜子,照出我们记忆深处漂浮不定的意象,似曾相识的隐密现实和精神状态,因茫然、困惑、恐惧和爱而生的莫名颤栗……
展开
作者简介
  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兼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探险协会副会长。著有《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中国巫蛊考察》《视觉人类学导论》及田野考察类著作《访灵札记》《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泸沽湖叙事》《五尺道述古》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以摄影的方式,透过人类学的视角,从分别作为主体(我看人)、客体(人看我)乃至相互映照(看人,亦看我)的层面,对人们的生活状态加以勾勒。这里不仅展现出社会文化的变迁,还有在变迁的过程中,作为视觉文化传播者的不同个体,不断进行自身探视的反省。
展开
精彩书摘
  然而,当他精神分裂犯了那个致命错误时,“组织上”追查的不是精神性病因,而是思想根源(个人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和阶级根源(家庭出身)。他所在的组织给他的鉴定是:“沙飞出身自由职业者……平素不关心政治学习,思想上长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自恃‘聪明’,自以为是,政治上极为落后。”“此种极端有害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与政治上的极端落后,是造成枪杀津泽胜的基本原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书》和《华北军区政治部关于开除沙飞党籍的决定》影印件,2005:266-267)
  这个评价对沙飞来说是双重致命的。它使因病失控的沙飞不能因病免责,直接导致了沙飞肉体的毁灭;同时,它使献身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的沙飞定格在“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与政治上的极端落后”上,更是对沙飞精神上的否定。这个评价的吊诡之处在于,对于其实一直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到有些神经质)、积极靠拢各种处于进步阶段的组织(包括左翼艺术家组织、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组织和共产党八路军组织)并为组织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沙飞来说,这个“政治上的极端落后”和家庭出身方面的暗示,让人有些“人格分裂”的感觉。而事实上,这种分裂性人格及其评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又有存在的十分现实的可能。
  沙飞靠拢的组织一贯看重阶级分析,这种暗含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毛泽东语)的阶级分析方法,在现实中往往意味着你死我活的甄别和行动。所以开除沙飞党籍的组织鉴定开头即明示:“沙飞出身自由职业者”。按阶级分析观点,自由职业者和与生俱来的自由散漫、自以为是有必然的联系。麻烦的是沙飞在最后几年确有很多这种“自恃‘聪明’,自以为是”的表现。
  ……
展开
目录
导言 镜像与镜观
一、镜像认知
1.镜观的困惑:“我是他人”
2.镜像幻觉
二、镜像权力
1.被文化界定的观看
2.镜像议程设置
三、镜像阐释
1.镜像的解读和误读
2.本真彰显的虚拟镜像
第一篇:他观
一、关于“我们”的他观
1.被歧视者的刻板印象
2.互为“他者”的观看
二、与“他者”对视
1.与被拍摄者的对视
2.与被拍摄者后人的对视
3.与自己的良知对视
三、“他观”?还是“我看”?

第二篇:我看
一、老百姓的图像史记
1.“下位”的视角
2.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3.市井众生相
4.民间生活的图像志
5.关于“灰镜头”
二、“我们”的自拍照门
1.“我们”自己的虚拟影像
2.用影像“发声”的农民泥巴史记
3.“农民工”的现代性转身
4.都市“灰领”自画像

第三篇:谁是我?谁是他?
一、谁是我?谁是他?——漂移的族群与文化边界
1.在文化地标布达拉官之下和之外
2.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之界
3.临“界”镜像:交融还是漂移?
……

第四篇:谁在看?怎样看?
第五篇:我看与他观的影像对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